大秦之小兵傳奇

大秦官製(1/4)

    秦國的政製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之後,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製,這些體係與之前的秦國製度有所不同,也為後世的漢魏等朝延襲,其監察官製度與九卿製度甚至延續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秦朝政權機構的構成: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丞相,禦史大夫)。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禦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遊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裏,裏設裏長。

    中央官製

    秦朝中央官製的最大特徵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強大的君權以及對舊公族的特權的不斷削弱,也是秦國最後取代在文化上優越的其他各國而統一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秦王嬴政稱始皇帝後,建立了由丞相、禦史大夫、國尉、九卿等組成的中央政府,輔佐皇帝管理全國軍政事務。

    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詔命,下統百官,總攬政務。(《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國丞相之設始於秦武王二年,是年設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國,秦王嬴政未親政時,以呂不韋為相邦,並置丞相昌平君,期間或左右二相並置、或設獨相、或稱相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製置丞相一人,以李斯為之,秦二世誅李斯後,以趙高為相,因其為閹人而稱中丞相。秦製,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禦史大夫

    秦創置禦史大夫,掌監察百官,為副丞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禦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通典•;職官典二》:「秦無司空,置禦史大夫以貳於相。」)與戰國時列國普遍設置的負責記錄與檔案管理的禦史不同,秦國的禦史專掌糾察百官,是中國古代專門監察官製度的發端。

    禦史大夫屬官有兩丞,一為禦史丞,為大夫之副;一為禦史中丞。其中禦史中丞因為統領侍禦史和諸郡監禦史,可以命令禦史按章糾彈百官,權力尤重。

    九卿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國事。九卿之屬有負責皇室事務的如奉常,有負責國家政務的如廷尉。

    奉常

    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通典•;職官七》:「奉常,周為春官宗伯,掌邦禮,秦改奉常。」),銀印青綬、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屬官有負責宮廷音樂的太樂;負責太廟祭祀事務的太祝;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與周朝的太宰不同);負責管理巫醫的太醫;負責觀察天時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負責應皇帝詔命進行卜筮太卜。

    郎中令

    郎中令,掌殿中議論、賓贊、受奏事、宮廷宿衛之事(《秦會要》:及主諸郎之在殿中侍衛,故曰郎中令)。郎中令的屬官有負責議論的大夫;負責賓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謁者;供奉宮廷、等待受職的諸郎;以及期門、羽林等禁衛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