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1934 新年來臨(1/3)

    1997年就在悄無聲息之中走完了剩下的時間,在人們還來不及感歎時間飛逝,1998年的曙光就已經籠罩在頭頂之上,世紀交替的曆史時刻正在逐漸靠近,讓人們不由開始亢奮起來。

    雖然關於“千年蟲”的傳聞已經逐漸沸沸揚揚起來,但對於大部分人們來說,世界末日的謠言聽起來著實太過遙遠。相對而言,人們更加熱衷於討論在剛剛過去的1997年,世界已經翻天覆地了——似乎根本不用等到從二十世紀邁入二十一世紀,曆史的車輪就已經快馬加鞭地進入了全新時代。

    北美電影產業在1994年迎來了一個全麵爆發的年份之後,以“低俗小說”為首的獨立電影正式登上曆史舞台;隨後的1995年雖然略有回落,可以算是一個電影小年;但緊接著的1996年卻憑借著一部“獨立日”,成為了影史開天辟地的一個年份,今年又延續了去年的輝煌,真正地宣告北美電影市場進入“大片時代”。

    自從“獨立日”橫空出世之後,人們一直都在好奇著一個問題:這是常態還是特例?電腦特效真的可以讓電影產業進入全新時代嗎?投資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貴是不是對電影藝術的一種扭曲?最重要的是,“北美票房五億”這真的能夠成為每一部電影都觸手可及的夢想嗎?

    在1997年的前麵四分之三時間裏,或者更為準確一點說,在1997年最後一周之前,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消極的,似乎“獨立日”就成為了一顆流星,轉瞬即逝,讓電影產業的輝煌永遠地定格在了1996年,無法更近一步。可曆史就是如此有趣,在1997年即將結束之前,交出了一份截然不同的答案。

    “泰坦尼克號”橫空出世,不僅僅是甩了一票媒體狠狠一記耳光,更是強勢宣告大片時代的到來。

    成本兩億美元的史無前例超高投資,而“泰坦尼克號”換來了北美六億美元的票房,從三億到五億,再到六億,北美票房市場在短短三年之內就完成了三級跳,輝煌聲勢幾乎令人錯愕不已。“泰坦尼克號”不僅輕鬆超越了“獨立日”的影史最高票房記憶,更是將原本的標杆再次提高一個檔次,成就了無上榮光。

    “泰坦尼克號”的巨大成功讓整個電影產業的爭論正式畫上句號,即使目前隻有兩部作品創造了如此輝煌,但這就已經足夠讓各大製片公司趨之若鶩了;即使目前電腦特效的使用依舊不夠成熟,但電影公司十分願意深入探索一番。

    投資一百萬美元,換取一億美元的票房;還是投資一億美元,換取三億美元的票房。其實這是一個很容易的數學題,所有人都知道,前者的利潤遠遠高於後者,如果說是“利益至上”,那麽選擇前者才是明智的;但商業不僅僅是數學題,還有許多許多附加因素,大部分好萊塢電影公司都會選擇後者。

    因為高投資也就代表著熱話題,這對於整個公司的人事、整個電影的產業鏈都是巨大的帶動,其附加利益遠遠高於小成本製作;因為以小博大雖然能夠大獲全勝,但勝利的概率卻太小,遠遠比不過高投資高回報的誘。惑,如果說十部一億美元的投資作品就可以出現一部三億美元的作品,那麽一百部一千萬以下成本的作品才可能出現一部一億美元的作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