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1572 入侵歐洲(1/3)

    “獨立日”僅僅用兩周時間就創造了兩億兩千四百萬美元的北美票房,毫無疑問地成為今年年終票房排行榜的強有力競爭者——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媒體迫不及待地宣布,此時“獨立日”已經將年終票房冠軍的頭銜牢牢地收入囊中了。

    在“獨立日”上映之前,雖然關於票房的討論始終沒有間斷過,這部電影本來就承載了整個北美電影產業的希望,但誰又能夠預料到這就會是改變曆史進程的一部作品呢?而且還是以如此驚天動地的方式!

    當人們討論“獨立日”時,工業光魔所製造的驚人電腦特效無疑是首要功臣,這也是改變整個好萊塢工業的核心要素;但卻沒有人能夠忽略雨果的效應,前有“兩千萬俱樂部”的頭銜吸引無數關注,後有首映儀式的轟動效果,更不要說那些為了雨果友情客串的群星好友了,當然也沒有人會否認雨果為電影注入的魅力。

    就如同“生死時速”一般,也許角色本身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但雨果總是能夠帶來驚喜。這一次也不例外,“獨立日”的成功之中,至少有雨果的一半功勞。

    在過去兩周時間裏,有許多電視節目都針對這一點探討過了:如果男主角更換一名演員,那麽“獨立日”還會取得如今的輝煌嗎?主流觀點認為顯然是十分困難的。

    的確,許多作品之中,主角的影響力是微乎其微的,比如說“未來水世界”,即使換了雨果,他也沒有辦法拯救這個糟糕的故事;比如說“侏羅紀公園”,即使更換一批籍籍無名的演員,電影一樣會大賣,因為人們走進電影院觀看的是恐龍,而不是人類。

    這也是控製成本派所堅持的立場,他們認為過度依賴電腦特效、過度依賴爆炸特效,這會讓電影產業逐漸變得畸形,演員的作用也會逐漸被弱化,讓電影成為隻剩下狂轟亂炸的糟糕音樂錄影帶。

    他們堅信,像“死囚漫步”這樣,或者是像“日出之前”這樣,依靠劇本的精彩和張力、依靠演員的演出和魅力,讓整個電影綻放出無窮魅力的作品。才是電影的本質,也是人們不應該忘記的部分。

    原本人們也都認為“獨立日”是這樣的作品——更換演員也無所謂的電影,但仔細探討之後,主流觀點也認為,這是行不通的。雨果雖然戲份有限,但他的穿針引線,他對角色和故事細節的把握,包括他所演繹的男主角,都是“獨立日”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得益於雨果的存在,“獨立日”才沒有淪為無數爆炸的集合,反而是將親情和愛情兩條線演繹出了與眾不同的細膩來——即使不足,但對於商業電影來說已經實屬難得了。

    簡而言之,作為男主角,雨果給木偶注入了靈魂。

    更不要說雨果在北美市場無與倫比的強大號召力,至少有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觀眾,都是因為雨果才走進電影院的,享受了這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

    從“義海雄風”到“七宗罪”,從“日出之前”到“死囚漫步”,雨果出演的作品幾乎都是小成本小製作,但是這些作品都創造了票房奇跡,這也使得雨果成為了北美最具號召力的男演員。但客觀來說,這些電影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真正的商業電影,雨果身上所謂的“商業號召力”、“票房吸引力”始終都沒有得到最嚴格的檢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