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1486 不歡而散(1/3)

    2002年“蜘蛛俠”橫空出世,讓超級英雄電影成為了好萊塢新型印鈔機,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裏,迪士尼聯手哥倫比亞影業、二十世紀福克斯等公司將漫威漫畫發揚光大,成為電影市場裏最掙錢的類型電影。

    雖然說雨果對超級英雄電影有些審美疲勞,認為此類型電影逐漸變成千篇一律;但事實上,這種流水線產物不是說不好,恰恰相反,這說明了類型電影的製作日漸成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係,對節奏、對設定、對高潮、對觀眾的把握都趨於成熟,這也是超級英雄電影總是能夠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但流水線產物對於演員和導演來說,卻沒有新意沒有亮點也沒有挑戰。看看後期超級英雄電影對演員、導演的挑選就知道了,他們總是熱衷於使用新人——籍籍無名的導演和演員,因為電影製作本身其實與導演、演員無關,無論換任何人加入劇組都能夠合格地完成任務。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超級英雄電影也成為了製造明星的最佳平台,許多毫無名氣的演員都依靠這次機會一舉成名。不過他們大部分也都被限製在超級英雄的戰袍套裝之中,成為好萊塢商業流水線上的產品之一。

    不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超級英雄電影的製作依舊沒有成熟,除了“超人”和“蝙蝠俠”之外,漫畫改編依舊不能算是熱門選擇——其實這和電影產業的變革是有關聯的,電腦特效日漸成熟之後,率先出現的是“獨立日”、“龍卷風”這樣的商業巨作,等特效電影的製作逐漸成熟之後,超級英雄漫畫裏不可思議的特異功能和神奇能力才具備了登上大屏幕的可能,於是這才成為了好萊塢的金礦。

    所以,在電影產業正在轉變的當下,超級英雄電影其實和其他商業電影沒有太大的區別,電影公司依舊迷戀大導演和頂尖明星的號召力。1989年的“蝙蝠俠”一開始是找了蒂姆-伯頓執導,邁克爾-基頓(Michael。Keaton)和傑克-尼科爾森、金-貝辛格的加盟更是堪稱豪華;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更是聚集了湯米-李-瓊斯、金-凱瑞、妮可-基德曼、方-基默、克裏斯-奧唐納等一線演員。

    華納兄弟把雨果鎖定為新任蝙蝠俠的扮演者,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以雨果現在的眼界和能力,他自然不可能對出演超級英雄電影產生興趣,即使是商業電影,雨果也有更高的追求,類似於“獨立日”、“泰坦尼克號”都會是更好的選擇。更何況,“蝙蝠俠與羅賓”著實堪稱是一場災難。

    “蝙蝠俠與羅賓”當初被人們奉為“爛片大集合”,有人戲稱說這部作品犯了一部糟糕商業電影所有可能出現的錯誤,支線太多、推進緩慢、主線平淡、高潮無力、角色平庸……最重要的是,人物嚴重臉譜化,蝙蝠俠沒有表現出蝙蝠俠的風範,其他角色也沒有任何特色和亮點,即使作為一部爆米花商業電影,特效乏善可陳、高潮昏昏欲睡,堪稱史詩級大爛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