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1360 反思狂潮(1/3)

    羅傑在這篇洋洋灑灑的影評裏對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進行了深入分析,相對而言,對於電影本身的成品質量卻沒有提起太多看法,不過羅傑在影評的最後還是專門對雨果的演出給予了高亮讚譽。

    “在這部作品之中,雨果-蘭開斯特展現了他日漸成熟的演技,他往往能夠用一些看似簡單甚至無聊的小動作將角色不動聲色地勾勒起來,而那雙動人心魄的眼神更是沉浸了腦海裏無邊無際的情感糾葛,讓觀眾不由自主就墜入那雙眸子的深淵之中,細細品味著那錯雜的情緒。

    不同於‘辛德勒的名單’裏駭人銳利的形象,也不同於‘七宗罪’裏談笑之中殺人於無形的形象,雨果這一次在‘死囚漫步’裏展現了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形象——每個人眼中都會呈現出不同麵貌的人物。在觀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幾乎每個人都會產生對馬修的看法,不盡相同,但腦海裏的反思波長卻是相似的。

    作為一名演員,蘭開斯特再次用他的出色實力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在這篇影評裏,羅傑給出了高達九十二分的評價,並且在四星滿分之中給出了三星的推薦,顯然對“死囚漫步”充滿了信心。

    正如羅傑所說,“死囚漫步”有兩個核心思想,一個是馬修,一個是死刑,而這兩個核心話題都十分錯雜,幾乎每個人看過電影之後,都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讚美,有人咒罵,有人思考,有人鄙夷……這種在大腦裏引爆的反思狂潮,正是電影的精彩之處。

    比起導演通過煽情、說教等手法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觀眾們,蒂姆-羅賓斯的客觀視角無疑將“死囚漫步”這個爭議題材的討論性推向了新高,這也是電影存在的魅力之一。

    除了羅傑-埃伯特之外,幾乎所有觀看過“死囚漫步”的觀眾、記者和影評人們都陷入了沉思,在“死囚漫步”的首個點映周末,諸多討論烽煙四起,將電影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洛杉磯時報”的尼古拉斯-麥克倫繼“七宗罪”之後,再一次成為了人們的討論焦點。尼古拉斯以“惡行發生之後……”為標題撰寫了一篇評論——不能算是影評的影評。

    “讓我們想象一下,今天在‘洛杉磯時報’的頭版頭條閱讀到這樣一條新聞:一對年輕男女在樹林裏約會,兩個不良社會青年綁架了這對情侶,殘暴地毆打男青年並且槍擊致死,之後又輪。奸了女青年,接著揮刀狂刺了十七刀之後,實行了槍決。

    你會有什麽反應?

    我會憤怒,我會惡心,我會顫抖,我會因為這個惡行而情緒失控,我也會因為這個社會不斷滋生的罪惡而感到失望,也許我會稱呼那兩個不良青年為惡魔、為禽獸,隻希望法律能夠盡快判決,給予這兩個惡魔應有的懲罰——死刑。

    想必,和我有一樣反應的民眾並不在少數——即使是反對死刑,也勢必希望他們能夠得到法律其他方式的製裁。

    這就是社會現狀,麵對惡性犯罪時,我們總是一陣錯愕之後被憤怒占據大腦,麵對那些違法法律之餘還嚴重觸犯了道德底線的犯罪行為,我們往往會不惜一切地想要懲治罪犯。這是正確的,因為這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但很多時候,在憤怒情緒的背後,我們卻忽略了太多細節,或者說我們拒絕去注意這些細節,拒絕去同情那些惡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