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1116 聲望頂點(1/3)

    站在多年之後的時間岔路口往回望,人們會清楚地發現,第三十七屆格萊美扭轉了整個音樂市場的格局,搖滾重新具備競爭力,再次展現了七十年代的輝煌聲勢。

    如果按照原本的時間軌道前進,那麽搖滾在進入九十年代之後短暫輝煌過,1993年甚至被認為是繼1977年之後搖滾最為成功的年份,但可惜的是,這一次搖滾並沒有形成類似於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整體優勢,終究沒有能夠達到巔峰。

    特別是在科特-柯本自殺之後,人們普遍認為,涅槃樂隊的“MTV紐約不插電”就是搖滾的最後經典,在此之後雖然有無數搖滾佳作湧現,而且搖滾也始終在不斷發展著,出現了許多出色的搖滾樂隊,但終究沒有人能夠將涅槃樂隊的強勢延續下去,所有專輯都隻能仰望“MTV紐約不插電”這張專輯,也就沒有能夠重現搖滾的巔峰。

    但曆史的車輪卻因為榮耀至死的出現而微微發生了一點偏差,在第三十七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之上,榮耀至死幾乎是依靠一己之力在神聖大禮堂的舞台上展現了垃圾搖滾和新金屬搖滾的魅力,前有三曲聯唱的轟動和震撼,後有囊括三獎的強勢壯舉,這些都是學院在頒獎典禮之前所沒有預料到的。

    再加上學院原本計劃之中的“西雅圖之聲”首次亮相格萊美,這才形成了強大的聲勢,讓搖滾的發展軌跡出現了決定性的改變。

    頒獎典禮之後,官方數據統計,平均收視人數為四千三百萬,而最高收視人數則是四千八百七十萬——這一數據出現在榮耀至死演唱“少年心氣”的時候,並且一直延續到了榮耀至死整個表演結束,換而言之,也就是有近五千萬人欣賞了“迷牆(Wonderwall)”這首歌,從而掀起了一股全新的狂潮。當然,這是後話。

    數據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榮耀至死表演之前的平均收視人數是三千八百萬,而榮耀至死驚豔的表演結束之後,雖然有部分觀眾的流逝,但整體平均收視人數卻直線上升,觀眾顯然對頒獎典禮產生了興趣。這才使得最終全場平均收視人數來到了四千三百萬。

    這一收視人數數據創造了格萊美自1984年以來的最佳成績,當年超過五千一百萬名觀眾見證了邁克爾-傑克遜在格萊美封王,單屆格萊美八座獎杯的記錄一直到2014年也沒有被打破;而今年則有四千八百萬名觀眾見證了榮耀至死掀起的搖滾風暴,見證了格萊美的革。命浪潮!

    格萊美落下帷幕之後,一夜之間,榮耀至死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點!

    新聞媒體對於這一場音樂盛宴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格萊美本來就是焦點中的焦點,而昨晚的頒獎典禮更是誕生了無數焦點,從雪兒-克羅的強勢到東尼-班尼頓的爆冷,從娃娃臉的稱霸到聲音花園的苦盡甘來,從電影原聲帶的大放異彩到榮耀至死的驚喜連連……幾乎每一個話題都值得討論,同時也都是爆點。

    格萊美已經許久沒有感受到如此熱潮了。而從各大媒體對於頭版頭條的選擇就可以看出如今的輿論走勢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