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1082 科林邁勒(1/3)

    關於“日出之前”的票房討論,雖然隻有八家媒體參與,但卻眾說紛紜,根本無法尋找到一個清晰的脈絡。

    八家媒體之中關於單館票房預測最高的是“鹽湖城周報”,他們認為“日出之前”絕對有實力取得兩萬五千美元的單館票房;而單館票房預測最低的則是“紐約郵報”,他們認為這部作品就應該把目標定在單館票房一千五百美元的位置上。

    而關於總票房預測最高的是“芝加哥論壇報”,雖然他們嘲諷不斷,但最後還是認為,“日出之前”的總票房很有可能取得七百萬美元以上的佳績,換而言之,也就是打破“瘋狂店員”的成績,成為聖丹斯出身電影的票房新任冠軍;而總票房預測最低的依舊是“紐約郵報”,他們提出,這部作品的目標就不是電影院票房,還是以錄像帶市場為主更為實際,電影票房能夠拿到五十萬就應該慶祝,然後寄希望於依靠錄像帶的成功回收成本,“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可能、大概還能夠實現盈利——前提是宣傳策略能夠奏效”。

    可以看得出來,由於“日出之前”的特殊性,各大媒體都有些混亂。

    其實從另外一個側麵也可以得知,經曆了前麵幾部作品的模式——媒體唱衰、結果自己打臉——之後,現在媒體也已經意識到了,雨果在三年時間內已經成長為了名副其實的頂尖巨星,他的票房號召力得到了多次驗證,所以他們不再會盲目地就認為雨果選擇的作品一定就會失敗,即使有“獨立電影”這個棘手的標簽。這,就是馬太效應,同時也是潛移默化之中媒體認知的翻天覆地改變。

    “芝加哥論壇報”預測的七百萬美元票房,對於“日出之前”這樣一部特殊的作品來說,已經是十分大膽而果敢的數據了,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大獲全勝的一個成績。

    一半媒體認為“日出之前”還是能夠取得不俗成績的,也許比不上雨果之前幾部作品的輝煌,但回收成本、實現盈利還是沒有問題的;一半媒體則認為“日出之前”受製於獨立屬性,終究還是難有作為,整個好萊塢的大環境、整個北美電影市場的大環境,依舊沒有形成像歐洲市場那樣適合藝術電影、獨立電影在主流院線大行其道的氛圍。

    在這一片混亂之中,“紐約郵報”的嘲諷和堅定,獨樹一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客觀來說,新聞媒體和藝人之間是很難徹徹底底鬧翻的,這一點與藝人、電影公司之間的關係是同一個道理,因為好萊塢說到底還是一場生意,隻有絕對的利益,沒有絕對的敵人。媒體和藝人之間更是如此,即使藝人痛恨媒體入骨,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媒體也不會放棄任何一次新聞爆點的機會。

    但是“紐約郵報”和雨果之間的關係卻十分特殊,本來二者之間是沒有任何仇恨也沒有任何瓜葛的,老實說,“紐約郵報”甚至沒有真正專訪過雨果。可事情就是如此微妙。

    在邁克爾-傑克遜事件之中,“紐約郵報”意外站錯隊——或者說不是一個意外,隻是剛好成為了雨果所製造的女巫審判漩渦之中的典型加害者,而前後幾次在與雨果相關的新聞事件之中,“紐約郵報”都沒有能夠選對立場——或者說沒有能夠占據上風更為準確。於是,這就導致了那一場開始沸沸揚揚、經過紅紅火火、收尾卻無人問津的“票房賭局”,著實是一次奇恥大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