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875 記者挑釁(1/3)

    當雨果夾帶著新任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新科戛納影帝的頭銜君臨暑期檔時,人們對於“生死時速”的質疑依舊沒有能夠消除。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演員的票房號召力固然可以為電影帶來難以估量的作用,這也是好萊塢打造出票房明星的真正意義;但沒有人會忽略,作品本身的重要性,一位頂尖票房巨星可能因為一部超級大爛片而毀於一旦,例子數不勝數。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3”雖然依舊在水準之上,但卻比起係列前兩部卻淪落了一個“狗尾續貂”的名聲,讓觀眾大失所望,在“教父3”問世之後,最近這四年時間裏,他僅僅隻有一部導演作品出現,“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

    其實雨果自己也是一個典型例子,“死亡詩社”的成功被隨後的三部爛片完全抵消,跌落穀底。

    作品的成敗,這是好萊塢的唯一評價標準,就好像體育比賽的勝利一樣。

    所以,“生死時速”本身的劣勢讓媒體對這部作品很難抱有樂觀的心態。特別是當這部作品話題滿滿,有可能成為雨果創造曆史的作品,媒體就更加挑剔了。

    除了那些幸災樂禍等著看二十世紀福克斯笑話的媒體之外,還有媒體就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雨果。“紐約郵報”。

    科林-邁勒(Colin。Myler)就任“紐約郵報”主編的職位其實隻有短短三年,但他卻用自己的能力讓“紐約郵報”的銷量上漲了足足百分之三十,這是自魯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自1977年收購了“紐約郵報”之後,這份報紙十五年來最出色的成績。現在,科林儼然已經成為了默多克最為信任的一員大將,去年下半年甚至有消息說默多克想要讓他負責整個東海岸線的媒體事務。

    可惜的是,隨後“紐約郵報”經曆了魔女審判的打擊,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沼,報紙銷量大幅度下滑了二十個百分點,幾乎將科林之前一年多的努力全部抵消,一夜之間回到解放前,而科林的升職自然也就石沉大海了。這讓科林對雨果絕對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這一次“生死時速”的上映,雖然媒體普遍態度都並不看好,但並沒有集中火力攻擊雨果,一方麵是因為之前的醫院事件和緋聞事件,記者都沒有在交鋒之中占據優勢,他們也就抱著這樣的心態,既然“生死時速”不需要媒體的宣傳和關注,那麽他們就讓劇組自食其果,所以報道數量都不太多,更不要說攻擊了;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正如雨果年初接受采訪時所說:一切都等電影上映之後再來算賬。

    可是科林卻不這樣認為。

    作為“紐約郵報”的主編,科林必須有敏銳的新聞嗅覺和準確的判斷力,雖然他對雨果恨之入骨,但還是冷靜下來思考了一番,綜合考慮之後,科林認為:“生死時速”必將慘敗。

    科林得出如此結論是有多個證據支持的,一來,“生死時速”自身問題,這已經被無數媒體討論過了,同時也得到了圈內各大製片公司的認可;二來,“生死時速”調整檔期之後的一係列策略,雖然看起來效果不錯,但明眼人都知道,隻要作品上映之後沒有達到預期,麵臨的就是巨大災難;三來,“生死時速”上映之後不久就必須麵對“狼”、“阿甘正傳”、“獅子王”等作品的衝擊,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同類型電影“真實的謊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