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

803 未知因素(1/3)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時間裏,雨果和樂隊成員一直都在忙碌音樂的事,一方麵是為了即將拉開帷幕的巡演練習,做準備;一方麵則是在錄製新專輯,雖然“幾近成名”發行還未滿半年,但由於樂隊已經有了新的想法,又有全新的曲目,而且樂隊在這一次巡演之中也打算表演一些新歌,所以百代唱片也就開始籌備第二張專輯的事宜了。

    戛納電影節應該算是一個意外,因為雨果根本忘記了這件事,整天都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裏,忙得不可開交,就連“不要為往事而懊惱(Don’t。Look。Back。In。Anger)”的宣傳都沒有參加,而媒體不斷炒作的巔峰對決,樂隊成員也都不在意——所以人們才說,曆史往往都是在不經意之中創造的。

    等聽約瑟夫說起的時候,雨果才猛地愣住了,他怎麽會忘記了這件事呢,“低俗小說”當年就是在戛納電影節上一舉獲得了金棕櫚獎揚名全球的,同時也讓昆汀-塔倫蒂諾一夜之間成為了新生代演員之中的佼佼者。

    雖然說這一次情況有變,男主角變成了雨果,而且男女主角之間的爭執似乎也影響到了電影的宣傳策略,不知道“低俗小說”還能否按照原定軌跡拿獎,這也是雨果最為好奇的一個懸念。

    在戛納電影節,由於評審製度的原因,每一年金棕櫚獎的走勢都讓人捉摸不透。

    戛納電影節的評選過程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名以內的少數評委組成評委會,在一位評委會主席的帶領下,進行評選。而評委的組成更是五花八門,縱觀戛納六十六年的曆史:文人、音樂人、電影人、哲學家、心理學家、曆史學家……全部都曾經在這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每年格調迥異的評委會,直接導致了金棕櫚的審美十分跳躍,完全沒有統一性和連貫性可言。其中,評委會主席的權力更是可以用“一手遮天”來形容,當某些特立獨行的主席掛帥打印時,投其所好的作品,往往有九成以上的勝算取得勝利,難怪媒體都譴責戛納電影節炒作的噱頭掩蓋了藝術的光芒。

    以2004年為例,彼時已經功成名就的昆汀-塔倫蒂諾領軍的評委會,將金棕櫚頒發給了紀錄片“華氏九一一(Fahrenheit。9/11)”,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

    所以,評委會的個人喜愛往往就決定了一屆電影節的走向,如果說2014年時已經步入八十門檻的奧斯卡是年屆耄耋的老人,其六千名評委的審美思路、意識形態依稀都可以辨別出一個方向;那麽1946年才問世的戛納電影節就是一個變化無常的更年期絕望主婦,每年的評委不同,審美自然就不同,甚至就連一個方向都無法摸清。

    更重要的是,在戛納電影節上,當地媒體一致追捧的情況出現,這就意味著災難的開始,因為逆反心理超強的評委必定會讓這部作品顆粒無收。2004年是王。家。衛的“2046”,2005年是大衛-柯南伯格的“暴力史(A。History。Of。Violence)”,都是因為輿論界異口同聲的盛讚而最終落馬。這種情況在其他電影節出現,叫做冷門;但是在戛納電影節出現,就叫做理所當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