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救贖

第五十九章 檳城立足(1/3)

    檳榔嶼位於馬來西亞北部,馬六甲海峽北海口,檳城是檳榔嶼的首府。1786年,馬來亞吉打蘇丹把檳榔嶼割讓給英國,1819年英國人侵略新加坡,184年的《英荷條約》,馬六甲被移交給英國人,這三個海峽殖民地開始了它們曆史的英國統治時期。長期的殖民統治使當地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也影響到旅居當地的華僑華人。

    從1786年檳榔嶼開埠以來,華僑華人就積極參加該島的開發建設。隨著檳榔嶼的繁榮發展,華僑華人人數越來越多,190年的華人戶口調查中合計二十四萬多名。由於華僑華人人口的增多,各類華僑社團如嘉應會館、廣東暨汀州會館、汀州會館、瓊州會館、平章會館(閩粵華人聯合會館)等會館相繼成立。各類宗親組織如:邱、謝、林、陳、王、伍、梁等姓氏的宗祠家廟及“五福書院”、“南華書院”等華文學校也在同時期陸續設置。

    與此同時,華人工商業也得到迅速發展,清朝末期計有輪船公司八家,機器粉廠八家,雜貨店七十六間,零售煙酒及洋貨行業各有五十間,等等。蓬勃發展的華僑社會,為陳文強計劃在檳榔嶼宣傳革命思想,發動革命奠定了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

    《革命軍》一出,即以高昂的革命激情,把長期蘊蓄在人民群眾心中的階級仇、民族恨,無所顧忌地呼喊出來,它旗幟鮮明、大膽潑辣地“勸動下造反”,猶如一聲春雷,炸開了萬馬齊喑的中國大地,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的歡迎,而且華僑也極為喜歡,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

    而《革命軍》的作者鄒容一到檳城,消息便迅速傳開,很多華僑都趕到剛剛創刊的《光華日報》報社,以一睹這位革命軍中馬前卒的風采。

    其中尤以檳榔嶼閩商吳世榮、黃金慶等最為熱情,誠摯邀請鄒容至蘭亭俱樂部演講宣傳。而鄒容充滿激請、富有感染力的講演,深深地感動了吳世榮、黃金慶及在場的社友陳新政、邱明昶等。

    早在1896年,當地華僑林華謙、黃金慶等便創設了《檳城新報》,其中大多宣傳保皇立憲主張。黃金慶還開了一家“維新書店”,取義戊戌維新之意。鄒容到達檳榔嶼宣傳民主革命後,黃金慶改弦更張,力主《檳城新報》改變其保皇立場,宣傳民主、民族革命的思想,但未獲得成功,便憤然退出該報,而與鄒容等洽談注資入股於《光華報》。

    當時,康梁保皇派的力量還是很大的,當然,這也與海外華僑們的心理有關。保皇派不僅將光緒塑造成千古名君,並且把改良和革命混淆起來。更有誘惑力的是他們還帶著很多清朝官員穿戴的袍褂靴帽,在華僑中賣官騖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