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山迷情

第五章、問題的症結在哪兒?(1/4)

    那麽,怎樣才能把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讓隱藏在深山裏的礦石變成產品、變成商品呢?

    首先,你要選擇離生產線近、質量好、儲量大、便於開采的礦點。然後你又要看礦區內及周邊有沒有居民居住,有沒有重要建築,有沒有文化古跡,是不是風景旅遊區。

    其次,你再要看你的開采對河流、耕地、人文景觀有沒有影響或破壞。

    如果你能滿足上述各方麵條件要求後,你再去考慮怎麽修路,怎麽開采,而你要做的這一切必須經過主管部門批準。隻有你拿到紅頭字文件或紅本本之後,你才能進入施工現場,去繼續你的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

    許多問題,也是大多數的問題都好解決,也都解決了。不外乎走一走用政策攻心、金錢安心的過程,總之是解決了。可左河是大江上遊無數條發源性支流之一,礦山開采要揭土、要修路、要開山放炮、要產生廢棄物,將會直接影響河流生態,這本是不容置疑的。但也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工程設計人員提出了好幾套解決方案,如修建一條堅固的堵渣堤、在河底開掘隧道等等,雖然這些方案實施起來有難度,但政策還是許可的。可就是不知道什麽原因,幾次上報方案,幾次現場辦公,還是一拖再拖,反反複複不是這裏不生肌,就是那裏不合口,一直沒有下文。

    所以,潘天宇很著急。

    何偉力也有些著急。

    可是,光著急不行,必須要找準問題的根源並想法化解它。

    究竟哪裏才是問題的根源和矛盾的症結呢?

    已經有了相當豐富從政經曆和處世經驗的何偉力早已心知肚明。

    這幾年他在宦海之中遊弋,懂得了很多道理。官場中的他,過關斬將,一路順暢,雖然有貴人相助,背後有一雙無形的巨手在支撐著他,但外因隻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本質,舍棄雞蛋,用石頭來孵小雞,那絕對會是勞而無功的。

    就在那一屆西部博覽會不久,年紀偏大的市委老書記退居二線,有資曆、有學曆、年輕有為、政績顯赫、處事左右逢源的副書記鍾光亮毫無懸念地轉正了,成了掌握鬆山市生殺予奪大權的男一號。接下來他大刀闊斧,深化改革,在組織人事方麵大量啟用能人、強人,驕人的成績一路飆升,城鄉變化日新月異。

    英雄造時勢,時勢出英雄,在有利的時勢之下,何偉力也在幾年功夫從秘書職務的之上一路向上,副主任、局長、副市長,現在又坐在了主持全麵工作的市長位置上。

    這一路風雨兼程,含辛茹苦,幾多曆練。何偉力不但認識、熟悉了官場世界,掌握了官場規則,也改變了自己的性格,世界觀和方法論都得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處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關係時,酸腐、謹小慎微、謙謙君子的形象連影子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內涵豐富,遊刃有餘,讓人莫測高深。

    心知肚明的何偉力不會明確地告訴潘天宇,問題不是不能解決的,他也不可能向潘天宇道出其中奧妙,他在守候、等待,他要潘天宇自己去權衡利害得失,然後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潘天宇也不是傻子。他深知自己投資幾億元人民幣,就要開始生產、就要開始回收本錢、就要開始創造效益的這麽一個大型項目,不可能讓一個並非不能解決的問題拖累而裹腳不前。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益,時間就是生命,這時間對他的企業來說是多麽重要啊!時間多拖一天,這損失該有多大,不是精英的人也會算的。可問題的關鍵是他怎樣去把時間搶回來,讓項目按預定時間投產,去創造效益。要讓矛盾得到化解,必須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