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二百四十六節 京師(三)(1/3)

    他忽然對鄭森感興趣,並非一時興起,實在是最近朝廷稍稍有了喘息,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髡賊了。

    前年髡賊攻占廣州,席卷兩廣的時候朝廷便商議上南征之事,隻是朝廷在兩廣一潰千裏,原本部署在兩廣的營兵衛所幾乎全軍覆滅,連兩廣總督熊文燦也隻是率領著少數殘兵敗將逃入湖南境內,苟延殘喘至今。

    喪師失地,丟棄兩省,要要是以前,熊文燦早被問責下了詔獄,此刻大概連人頭都爛光了。崇禎所以留他到現在,一是封疆事重,不肯輕易易人。更重要的是朝廷無可援兩廣之兵,能控製局麵之人。

    他多次想過要把熊文燦捕拿入京,下天牢審問。但是溫體仁勸他目前可以對付流寇的文武大臣不下十幾個wag,能和東虜一較高下的也有那麽幾個,唯獨知曉髡賊情況,和髡賊打過仗的官員極少,王尊德已經去世幾年了,隻有熊文燦這麽一顆獨苗了。所以,他隻能捏著鼻子讓他“戴罪立功”。

    崇禎對髡賊倒不是一無所知,這些年來零零星星的奏章、塘報和廠衛的秘奏中多少窺到了一些這個棘手敵人的麵目。特別是進呈禦覽的《平髡手記》,他讀過多次。知道麵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對手,既不同於東虜、流寇,也和倭寇、紅毛不同。朝野上下,對髡賊的所有了解就來自於這本小冊子。這也是他不得不容忍熊文燦至今的原因。

    去年他向閣僚們透露出討髡之意,除了溫體仁之外,閣僚們對此都態度含糊,頗有不讚同之色。說來朝廷當時內憂外患,也根本顧不上遙遠的南方戰事。

    不論髡賊有多棘手,“討髡”都必行之事。否則他無法麵對朝野的洶洶物議,後世子孫又會如何看待他這個皇帝?雖說當初宣宗皇帝棄守過安南,但安南隻是化外之域,算不上失地。兩廣卻是位列兩京十三使司從太祖皇帝手上下來的江山,豈能在他手中丟棄?!朝廷丟失兩個布政使司,若不興兵討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豈不成了笑話,接下來那些日漸跋扈的武人們還會把朝廷放在眼中嗎?

    身為帝王,有些苦衷他不能與臣工們相談,隻能暗暗歎了口氣。

    這些日子,除了內閣已經議定從崇禎九年起加派“粵餉”之外,擇何人為督師,調動哪些兵馬,尚未有定論,他一向倚重的溫體仁的態度也頗為曖昧。言辭之中,透出希望“撫”的意思來。

    以朝廷目前的局麵,“撫”也未嚐不是一個選擇。隻是直覺告訴他,髡賊的胃口恐怕非常大,等閑的條件他們是不會答應的。就算如閣僚們所言,許一個瓊州府他們也未必會滿意。何況割地之事,群議洶洶,此等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光是想一想皇帝就不寒而栗。

    唯有讓髡賊知道了朝廷的力量,他們才有就撫的可能。

    說來也是可笑,東虜所據是東北苦寒之地,老奴當初隻是李成梁帳下一個小小的親衛,部眾數百,披甲者不過數十。自打祖父晚年起兵,不過二三十年,打得朝廷節節敗退盡失遼東;而這髡賊,聽聞初來時亦不過幾條大船,幾百人眾,漂泊至瓊州這個南陲僻壤,以工商勉強存身,如今卻練出了精兵強將,一舉席卷兩廣。朕的大明徒有萬裏江山,億兆百姓,萬千的文武官員,卻奈何不得一北一南這兩大蠻夷,不得不動起了“撫”的念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