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二百四十四節 京師(一)(2/3)

    隻是這動作,到底什麽時候才會到來呢。我等如久旱之地,都盼望著甘霖啊!

    京師

    崇禎九年十二月初一(1636年12月27日)

    時間已近戌時,偌大的北京城已經陷入一片沉寂。因為東虜七月入境,兵鋒連克昌平、良鄉、順義,兵鋒直指京城。京師一月數警。如今東虜雖已退去,但是由此產生的流民卻還有許多滯留城內,城內治安不靖,官府嚴行禁夜,城裏城外的夜市和冶遊之地,如今也是靜悄悄的,隻能隱約聽到遠處傳來打更的梆子聲。城裏城外一片黑暗,顯得特別的陰森淒涼。

    雖然已經入了臘月,但是城內完全沒有過年的歡騰和喜慶,世道艱難,百姓們困於生計

    秦樓楚館和大戶人家,照常有著宴飲歌舞。卻都是掩著門庭,掛著帳幔,高燒的絳燭和澳洲油燈的光一點也不透出去。歌姬樂工的曲子都是低低的,嫋繞在主人和客人的耳畔。連他們都很少大聲的說話,隻是悄聲的相談。

    這幾年戰事不利,國勢日衰。皇上的脾氣也是一日壞過一日。原本被排斥的太監和廠衛們幾年前又漸漸重新抖起了威風。雖說換了一批人,行事卻還是舊時熟悉的味道。官員和有錢人的尋歡作樂也變得隱晦了許多,免得被人有意傳到皇帝麵前,擾了他的心境,引來雷霆之怒。

    皇城大門掛著的燈籠燭光在風中搖擺著,映照著已經坑窪不平的石板路和站班的大漢將軍的鎧甲,微微的泛著光。對這裏的主人來說,崇禎九年是一個不算太糟也不算多好的年份。當然,對皇帝來說,壞消息已經是常態,隻要沒有更壞的消息就算是上上大吉了。

    比之去年,正月裏十三家流寇攻破鳳陽,一把火燒了大明的祖陵;二月髡賊突襲廣東,廣州肇慶先後失陷,繼而丟失兩廣……崇禎九年的局麵還不算太糟。最好的消息是一度有燎原之勢的流寇在盧象升、洪承疇等人指揮的官兵鎮壓之下,已不複從前的勢頭,特別是今年七月,“巨渠”高迎祥被俘,遞解京師後處死。這對已是焦頭爛額的朝廷來說不啻於一支強心劑。

    然而放眼整個局麵,大明的形勢並未好轉,高迎祥的被俘,隻是流寇中最強的一支遭到重大挫折。就全局來說,流寇的活動依舊十分頻繁。李自成等部活躍於陝西、寧夏,甘肅;張獻忠、革左五營、羅汝才、劉國能、李萬慶等部馳騁於河南、湖廣、安徽的廣大地區。至於小規模的“流寇”“土寇”“山寇”“海寇”,旋起旋撲,猶如星星之火,四處蔓延。朝廷顧此失彼,應接不暇,處處陷於被動狀態。

    山海關外的東虜於當年稱帝,自稱滿洲,正式與大明分庭抗禮。如果說這不過是虛名,那麽七月阿濟格率領的八旗軍入關劫掠,卻再一次在滿目瘡痍的北方大地上狠狠地插了一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