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五十二節 如行畫中(1/3)

    臨高城鐵因為路基和車頭的關係,雖然是標軌,但其最高時速不過30公裏,平時都是以15~20公裏的時速運行。按照舊時空的標準,這速度近乎主題公園裏的遊覽車了。但是對第一回乘坐城鐵的乘客來說,堪稱“風馳電掣”了。火車一起動,各個車廂都有許多人湧到窗戶前,好奇的觀望著窗外。

    考察團的成員們多有乘坐過大世界到大東門那一段火車的經驗,相對來說對乘火車的體驗感沒那麽新奇了。不過大東門到大世界那段路程,雖說換了天子,也還是大明過去的模樣,至於大世界,實話說大戶們去得多了,也多少厭了。

    此刻他們端坐在正兒八經的“臨高城鐵”的頭等車廂裏,享受著屁股下木棉填充的牛皮座椅的彈性,車廂內壁是細木拚接的,鑲嵌著黑色鐵藝的裝飾紋樣。敞開感十足的玻璃車窗,雖然沒什麽值錢的東西,但是物件之精致,使用之舒適都是他們過去很少能體驗到的。就說大家日日乘坐的轎子,那硬梆梆的太師椅坐著便沒有這座椅來得舒服貼身。

    坐在這樣的椅子上,舒舒服服的欣賞窗外的景色,就和他們在廣州“拉澳片”和澳洲人的“畫報”上的畫片一揚。不,比之更為漂亮,完全是“澳洲式的風景”。

    博鋪到馬嫋的鐵路線沿線原是荒蕪的丘陵和海灘。鐵路修通之後,這一帶便進入了大開發的階段。因為臨高的常年風向是東風,所以這一帶並沒有布置太多的工業,基本上是圍繞丘陵地區進行的農林業開發。除了扶持一些農場主之外,還開設了多個大型農林場。並以這些農林場為核心,設置了居民點和簡單的加工業小企業。

    沿著鐵路的路基兩側栽種了防風林帶,以減輕海風都路線的侵蝕。從車窗開出去,沿線的土地都經過了精心的開發,丘陵上大多被開辟為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園,大戶們鄉下有果園的,大概能看出某些丘陵上是果園,但是大多數他們認不出來--很多都是元老們從舊時空帶來的新品種。

    這些種植園裏種植著香蕉、香茅、椰子、咖啡、劍麻、茶葉。丘陵之間的穀地裏,水稻和甘蔗農場一個接一個。水稻已經收割完畢,但是苜蓿和冬小麥已經種上,田野裏依舊是滿目新綠。甘蔗園裏,晚播的甘蔗已經被收割殆盡,農戶們正在二月的甘蔗春播翻耕著土地。

    土地被精心的管理:引水渠四通八達,巨大的風車緩緩的轉動著,帶動著活塞抽水機,優雅而從容;蒸汽抽水機冒著黑煙和白汽,發出有節奏隆隆聲,時不時還要急躁的鳴叫著。水渠是按照統一的高程設計的,在遇到穀地、河流和水塘的地方,水就通過渡槽流淌著。

    寶貴的水有的是從丘陵間的許多專門修建的小水塘裏流出來的,雨季的水就寄存在那裏,旱季澆灌田地;有的則是從更遠的河流和水庫裏被引來得。有的引入田地,澆灌作物;也有得流入魚塘,飼養魚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