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三十二節 混合式方略1(2/3)

    這是一條相當毒辣的計策,縱然澳洲人能夠奪下梧州,便是一座遍地焦土的空城,即無糧草,也無財帛。大亂之後,城中百姓必然死傷狼藉,到時候瘟疫一起,再加上數萬難民需要救濟,

    梧州雖是西江水運重鎮,但是從三水往西,沿途多不是產糧區,又有東西山參將已經撤防,失去控製的瑤峒――熊文燦知道這些黎峒早就變亂的趨勢,官兵一撤退,必然形成大範圍的瑤亂。澳洲人即要逆流運糧,又要沿途彈壓,兵力必會十分吃緊。到時候除了退兵別無他策。

    另一麵則是易浩然的守城策略,他認為放火燒城,且不說這對澳洲人有沒有用,以梧州城守軍的組織水平,大火一燒,澳洲人沒亂自己就先亂了。到時候怕是一潰千裏。

    易浩然的看法是依靠梧州的地形和城防,隻要安排得當,守城幾個月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梧州兩江交匯,存糧充足,除了城南那小小一片開闊地,四周不是河流就是丘陵,還可以依賴桂江和潯江,源源不斷地從上遊的農業區運糧。伏波軍除非一鼓作氣拿下梧州,若是長期圍困,未必能困死城池。

    在關外,麵對建奴數萬大軍,孤城獨守半年甚至一兩年都是常有的事。澳洲人再強,麵對堅城,要想速克城池,一樣得乖乖爬牆。澳洲兵人少耗不起,又極度依賴後勤。從蔣鎖的口中,他知道澳洲人作戰消耗極大,一般打上一兩次大戰,庫存的槍彈子藥就會消耗得七七八八。

    權衡再三,熊文燦的方略是混合型的。在大雲門北和榜山上設立壕溝防禦澳洲人的炮火,部署重兵守備,將一部分船隻裝滿沙包在桂江水淺之處鑿沉,防止澳洲人的船隊進入桂江。

    同時他也做好了燒城的準備,將糧食屯在城外,派重兵把守。城內除少量精銳據守要點之外,大部分人馬都撤退到城外的各個要點上,同時,在藤縣到梧州的西江兩岸要點都布置了重兵,防止伏波軍抄掠後路,確保糧道的安全。

    4月13日早上11點,十多艘運輸船從長洲島駛出,駛到梧州城南的西江北岸。與此同時,珠江特遣艦隊西支隊大小船隻有節奏的向梧州南牆發射著炮火,壓製牆頭的火力,掩護登陸部隊上岸。

    登陸部隊由朱全興的第3營和張大炮的攻城炮兵連組成。登陸場一片忙碌,陸軍士兵從運輸船上涉水登岸;水手們用吊機從船上裝載的各式大炮的身管和炮架從船上卸下來,裝載在充氣式皮筏上,再轉運到淺灘上登岸。炮兵們在岸上組裝了一台簡易吊機,把火炮組裝好,不遠處的江心,三條炊事船正在嫋嫋地飄著炊煙,正在給登陸部隊準備午飯。

    朱全興臨時將第3營交給了張大炮使用,清拆阻擋視線的民房,開挖壕溝,用沙包修築簡易炮壘。由於城南的居民聽聞伏波軍的到來,大部已經逃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