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二十五節 聊天(2/3)

    他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村民們反映的“出勞役”。現在看來要村民免費出勞役已經蔚然成風。什麽事情都叫村民出勞役。如果說冬季搞農田水利是理所當然的,平日裏連卸貨、挖沙子這樣的事情都要叫村民去做。未免把村民的勞動力看得太不值錢了,隨意占用勞動力還影響農業生產。

    他思量著,問道:“你們這裏有幾個糧戶?”

    老楊說:“不多,就四五家吧。”

    難民在安置的時候,凡是安置到南渡江兩岸標準村的,都是按照一個勞力三十標準畝的標準分得荒地,天地會的機耕隊幫著開好荒。有的難民人家勞動力多的,自然分得土地多。

    雖說元老院並不打算培養抗風險能力極低的小自耕農階層,但是臨高政權的當時掌握的物質水平還不足以將難民們都轉化為集約化農場的農業工人,隻好采取這種給難民分地生產自救的辦法。

    現在看來這種辦法是相當成功的,從統計數據和沿途的見聞來看,標準村的難民們大多已經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並且為元老院的事業服務了。且不說他們提供的剩餘農產品,光每年的勞役量就是很大的財富。

    但是鄖素濟深知小自耕農的經濟脆弱性,眼下小自耕農的好日子是基於幾個因素的:元老院對農業的壓榨是比較輕;海南的人地矛盾不尖銳,水旱災害也比大陸上要少很多,加上天地會的一係列農業技術的推廣,才能獲得這樣的小康局麵。

    從長遠看,單幹的小自耕農是維持不了多久的。鄖素濟急於想知道,移民中開始出現的“糧戶”們的真實情況。他知道各村都有新冒出來的種田大戶――村民們都叫他們糧戶。這些糧戶是怎麽發家的,具體的生產經營情況又怎麽樣,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調查報告。

    他正要問問糧戶們的情況,忽見範村長沿著田埂跑了過來。

    村會計已經組織好各組的組頭來村公所拜見首長,可是哪裏也找不著。找到老孔家,他婆娘說跟著老孔下地去了才趕過來。

    雖說知道鄖首長在老孔家的地裏遠遠看了一下,又不見一個閑人。

    從東頭找到西頭,西頭又找回東頭,才算找到。他一走過來,大家什麽都不說了。

    他向鄖素濟道:“首長,咱們回村公所去吧。”

    鄖素濟道:“好,你且回去,我還要跟他們談談。”

    範村長道:“跟他們這些人能談個什麽?咱們還是回公所去吧!各甲的組頭都到齊了,等著首長訓話呢。”

    鄖素濟見他瞧不起大家,又想碰他幾句,便半軟半硬地發話道:“跟他們談話就是我的工作,你先去,我一會就來。”

    範村長見他的話頭又不對了,也不敢強叫,可是又想聽聽他們談什麽,因此也不願走開,就站在圈外。大家見他不走,誰也不開口,好像廟裏十八羅漢像,一個個都成了啞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