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十七節 臨高-澄邁-瓊山(2/3)

    這一點,不隻是他和天地會有所感覺,工農業一線和搞民政的元老普遍都有提到。有財經口的元老提出應該適當增加農業稅和擴大工農業剪刀差,使農民可支配收入下降。

    這在後發工業國中幾乎是普遍做法。在欠缺海外市場的情況下通過最大限度的剝削農村剩餘價值來建設工業體係。元老院雖然有龐大的海外市場,但是在資金和人力的欲求始終是不滿的。

    在財經口的專業人士看來,元老院的統治下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太快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他們必然會把剩餘積累用在改善生活上――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元老院的工業體係已然是很孱弱的。大量的積累和工業產能必須用在出口商品生產和擴大基建投資上。現在為了滿足民間市場的需求,維持流通券的幣值穩定。不得不加大對本土市場的商品的生產和銷售。

    這個提案在元老院內部引起了很大爭議:元老院要使得臨高的新社會具有“明燈效應”,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是本時空最有效的做法。強行壓低農民收入。不但會損及這一政策,也會對民心有不利的影響。

    有好事者便另辟蹊徑上列了一個以川湘籍職工為主體的海南農墾係統發展史。看了那個貼,鄖素濟不由得心有戚戚,堅定了他們跑部走動,從“發動機”計劃的移民盤子裏索要更多份額的決心。

    對於農業口要人的努力,企劃院雖然很痛快,但是有人還在質疑北方人能否種植水稻及熱帶作物。當時負責跑部的獨孤求婚回答說:“種植園的紀律要求不亞於工礦業。我們有足夠的鞭子和絞刑架。”

    所有人都不質疑這一點。

    在瓊北安置的北方移民,是采取穿插安置的方式,與福建人混合起來,按照標準村的模式安置的。其中臨高設立標準村50個、澄邁35個、瓊山12個。

    令人懊惱的是:小富即安的思維讓標準村沒有能夠效率最大化。吳南海對此是非常不滿意的――他在政務院可是誇了海口的,不把產量抓起來沒法交代。所以叮囑他們這次調研要多看都聽,盡量把問題的症結找出來。

    “好漢不賺六月錢的傳統思維一定要用農墾來打破!”鄖素濟暗暗想。

    出於對瓊州府城的重視,元老院迄今為止都沒有直接進入瓊州府城。而是在海口地區另建新鎮。同時還建立了陸軍基地:海口堡。

    至於原本駐海口的白沙水寨的湯允文所部水師,現在已經完全成為擺設。湯參將在澄邁慘敗之後不久就遣人去廣州等地活動謀求調任。如今即不巡哨也不點卯,每月坐領元老院的八百元流通券津貼等著調任。剩下的那點殘兵也全靠元老院“協餉”――當然不是白給,要靠出工來換。許多精壯兵丁幹脆直接投奔澳洲人去了,剩下的全是澳洲人瞧不上的老弱病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