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十五節 殖民計劃的爭議(2/3)

    “這個畝產估計是不是有點高?我記得農藥和化肥可是從來沒有充足過。國有農莊的耕地也不是都進行過水土改良的。”馬千矚表示擔心。

    “這五十萬畝中一部分是經過水土改良的,一部分是原本條件就較好的水田。加上我們在種子和田間管理上的優勢,取得這個平均畝產完全辦得到。我做過調研:海南的瓊山、文昌這些農業縣裏,一般的水田平常年份單季晚稻的畝產量都能達到2石以上。”

    吳南海說得毫不含糊,眾相頻頻點頭。他們雖然過去都是普通人,這幾年都成了執掌一方的政府要員,比過去更能理解糧食對國家的重要性。

    “餘下的五十萬畝主要是旱地和條件不好的水田,除了部分用來種植經濟作物之外,我準備全部用來種植土豆、紅薯和雜糧。這部分產量加起來再養活40萬人還是辦得到的。”

    100萬人,這差不多是元老院統治區的全部人口。不過。農民是自己養活自己,還要向元老院繳納田賦,元老院還能從北圻和暹羅進口的大米作為補充。這些糧食就是他們展開兩廣攻略的本錢。

    “……我們的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老調重彈。現代農業有三大法寶:種子、化肥、農藥。種子我們有,但是育種規模還跟不上。良種播種率即使在直營土地上也達不到三成;化肥太少,現在靠種植綠肥和糞便垃圾發酵來代替氮肥,用鳥糞石和魚粉來代替磷肥,不但肥效低,耗費勞力也多;農藥上的問題最大:我們基本上不能產化學農藥,隻能靠所謂的土農藥。土農藥的主要原料是植物,要規模化生產就得規模化種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和人力,而且藥效差,保存時間短,從成本上看是很不合算。而現代良種在優化的時候一般不考慮病蟲害,所以對農藥的需求特別大。希望化工口能夠盡快在有機農藥上有所突破。”

    展無涯想了想說:“化工業的確是我們的短板。要有突破還得在材料上。我們的加工技術是嚴重過剩,材料方麵嚴重短板。剛才說到搞電爐的事情,如果能搞成,化工和電力的門基本上可以打開了。現在海南有錳、有個小鎢礦裏邊還有點鉬。計劃是開了年就開采,但是我們還缺少太多的東西。主要是鉻、鎳,沒有這個我們基本上沒法上化工,不管是石化、還是煤化工全沒指望的,合成氨,農藥全沒指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