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三百零三節 新得生意經(2/3)

    “可惜不能去天津衛――那是北方的大碼頭……”

    “天津衛還不在澳洲人的控製下,多少有點美中不足。隻要能有上海那個碼頭的水平,天津衛也未嚐不可去。”

    “要是澳洲人能一鼓作氣直接拿下上海就好了,現在多少還要和官府囉嗦……”

    陳華民這句話其實大膽狂悖之極,簡直有鼓吹造反的嫌疑。不過劉德山和秦海澄都是見識過澳洲人的能力的,對此一點也不驚訝。

    陳華民計較已定,說:“事不宜遲,趁著劉香降髡的消息還沒傳開,我們親自跟船跑一趟,踏出這條新商路來。隻是這次太辛苦了,剛回來還沒有喘過氣就又要出海了!”

    劉德山坦然一笑:“沒有問題,力不到不為財嘛!隻是你計劃這次出海,載何物,往何處?”

    “我有了計較。你們看――”說著陳華民從袖子裏取出一大頁紙來,這是最近才開始在廣州發售的一種對開小報,叫做《香港船頭貨價紙》。每七天出版一次。由小孩兒當街叫賣,這張報紙相當於的商品信息。刊登的主要是從各處運到香港交易的貨物種類、數量和交易價格。它也刊登船隻信息,包括航線上貿易船隻的船期、裝運貨物和艙位狀況。此外還有各地的供求信息。這張報紙雖然主要在廣州銷售,實際是由殖民和貿易部在香港的商務代表處編輯出版。

    本來廣州城裏的商人們雖然對澳洲貨或者說是臨高貨相對熟悉,但是大多是別人的口口相傳,卻沒有幾個人全麵係統的了解貨品的詳情,這個《貨價紙》正好滿足了大中商人們對商業信息的需求――古代社會的信息流動非常緩慢,商品的供求信息基本是靠多年的信息積累。對時效性、爆發性的商品供求信息是無法掌握的,隻有少數大商人能夠運用官府的驛馬係統捎帶少數信息。

    臨高有無線電報的便利,從日本到馬尼拉的商品和供求信息都能即時傳達到臨高控製下的各個口岸,這對商品的流通有著極大的便利性。

    促進商品流通,鼓勵商人運銷貨物,這是元老院的一貫宗旨,商品隻有流通起來才能創造出價值來。否則光靠元老院自己的船隻和禦用商人去幹,是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越來越大的物流需求的。更何況這樣的商品流通越頻繁,元老院從中獲取的各種收益也就越大。

    陳華民打開報紙,上麵已經被墨筆塗抹的道道圈圈。他的手指在上麵快速的滑動著,接著停了下來。

    “你看,現在香港的雷州白糖大批到貨,價格已經跌了。浙江、南直的白糖價格卻很高,我們運銷白糖到上海,就能賺一筆!在上海再裝運糧食,運到山東又能賺一票!”

    “好!”劉德山點頭,“我們這就出發。”

    “既然這樣,我也來參一股。”秦海澄從抽屜裏取出一張票子,“這是德隆的一千兩的票子,見票即兌,可以直接當銀子用,你們拿去周轉,賺了錢算我一股就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