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三百四十二節 測試(2/3)

    這層想破了,便一點也不奇怪了。特產賤,糧食貴的現象對趙引弓來說並不稀罕。凡是種植經濟作物為主的地方,大多存在類似的問題,雷州也有。但是太倉的情況和雷州等地又不一樣,江南是明代的重賦地區,糧賦負擔很大,特別是白糧北運,對當地的百姓更是沉重的負擔。

    所謂白糧北運,是指由南直隸的蘇州、常州、鬆江、嘉興、湖州五府中的24縣1州解運到京師供應庫、光祿寺、酒醋麵局、宗人府及百官俸祿的稅糧,每年額派21萬餘石。品種包括白熟細米、白熟粳米、白熟糯米等優質米種,因是供應六宮及百官消費。故對米質的要求非常高,故當時官方折算,白糧與普通米相差極為懸殊。不僅如此,白糧解納的消耗,冠諸種稅米解納之最。五府府誌及其各縣縣誌都異口同聲宣稱,充白糧解役者必破家。萬曆以後。愈演愈烈。因為路上耗費極大,需要糧長自己補貼費用,非富戶不能充任。所以終明一代,此役一直是當地富戶地主的夢魘。

    他想了想自己看過的資料,曆史上張溥對這件事很上心――畢竟是他自己家鄉的事情。當時他提出的辦法是將太倉的應送京師的漕米就地撥給太倉衛和鎮海衛的軍米。這樣就免去裏漕運耗米的巨大開銷。對減輕百姓的負擔來說是個很好的辦法,而去有一定的操作性。趙引弓認為,從張溥提出的這個辦法來看,他還是很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的

    單從現象上看,易花買糧的過程中,有人操縱糧食渠道,造成花賤糧貴的局麵,加劇百姓的負擔,應該從糧食流通渠道入手解決。但是張溥卻看得很明白,根子不在糧食價格上,而在於漕運環節中的巨大損耗――特別是白糧。

    白糧北運,采用得是所謂的官督民運的方式,由解送的糧長雇傭船隻,準備資材,將糧食從運河運到北京。從在鄉領取運糧的貼費開始,到沿途過關討閘,最後到京師入倉,每個環節都要支付無窮無盡的規費。

    一名糧長解運的白糧不到五百石,但是每一石的運費:宣德時每為三石左右,至成化時已經升至三四石;正德、嘉靖時,已升至四五石;到萬曆時以五六石為常,甚至有的飆升到8石。至崇禎時,糧解一名費銀竟然可達1500兩。

    這樣正耗和“花銷”加在一起,每石白糧的運費幾倍乃至十幾倍於正賦。百姓為了完糧就得超額準備大量的米糧,對外來糧食的需求大為增加,加劇裏糧價的進一步上漲。

    隻有將這超額的“損耗”設法予以消除,才能真正的減輕百姓負擔。趙引弓想,就張溥所處的時代來說,這也算是在現有體製下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了。

    但是趙引弓知道,這個可操作性很強的做法最終還是遭到漕運方麵的反對而失敗了,不僅如此,連上奏此事的知州劉光士也遭到了降職調任的處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