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二百八十八節 帶路黨們(2/3)

    濟州島的1631年相對風調雨順,沒有發生災情,但是前些年幾乎年年有災,李朝政府不許濟州島的百姓外流到本土半島,救濟亦不及時。餓死不少人,冒死渡過海峽逃亡半島的也不少。活下來的人都是長期遭受饑餓的折磨。

    漁村雖然有漁獲可以補充食物,但是收購海產的商人盤剝極重,糧食賣高價,鮑魚海參卻不值錢。漁村裏的百姓過得是一種非常慘淡的賤賣貴買的商品經濟生活。

    長期掙紮在饑餓線上的人,對吃飽飯有著強烈的期望。亦是最可利用,能夠爆發出最大破壞性力量的一種動機。馮宗澤用得手段不新鮮,但是一樣有效。

    海女們釋放出去沒多久。很快就把逃亡到山裏的村裏的百姓們都給動員回來了――大多數人家原本就是身無隔宿之糧,又斷了每的漁獲,躲在山裏早就捱不過去了。現在聽來得“短發倭”來招撫,也就下山了。

    馮宗澤等百姓們都回來,專門到村裏開了個會,要村民們繼續出海捕魚撈取海產,隻不過獲得的漁獲要全部出售給他們:用糧食和其他日用品支付貨款。

    百姓們當然願意――不願意他們也沒有選擇:商人們顯然不會再到這裏來收買幹貨,除非他們拋棄家業背井離鄉的逃走。

    先以經濟利益誘惑,再從量變到質變,這是元老院的民政工作的一貫辦法。

    處於饑餓絕望中的老百姓是最現實的,誰能讓他們吃飽飯,有衣穿,他們就會追隨誰,哪怕隻是一張遠期支票,隻要你描繪的出色,照樣能拉起隊伍來。

    馮宗澤毫不懷疑在他們的潤物細無聲之下,從漁民村很快就會走出本地的第一批帶路黨。

    樸德歡和樸德猛兄弟和十幾個被特偵隊抓到的俘虜一起送到了城山。

    兄弟兩人一路上昏黑地,擔驚受怕。不知道這夥奇形怪狀的倭寇準備把自己帶到哪裏去。按照那些島上流傳的恐怖故事,倭寇抓了俘虜之後要開膛破肚,用人心下酒;就算不那麽恐怖的故事,也得被帶回日本去奴婢。

    相對於前者,後者對這兄弟兩人還好接受一些:反正在濟州島也是當奴婢。隻是擔心語言不通,恐怕很難過日子。當然樸德歡心有不甘:畢竟弄地準備蓋房已經花了他不少積蓄。要是給虜到了日本,就得一切從頭開始了。

    終於被揭開頭套安置下來之後才發覺自己到了旌義縣城――他們曾經受濟州監營的差遣到過這一帶。更讓他們吃驚的,旌義縣城已經落到了倭寇的手裏!城裏城外,到處是背著“鐵炮”的短發短衣的倭寇。

    暫時沒有離開濟州島讓他們心情稍安,俘虜們被統一按照到旌義縣城。濟州島前指在這裏辦了一個“學習班”,準備大舉培養本地帶路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