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三百七十五節 鍾小英(3/3)

    鍾利時設計的頭兩個零件就是擒縱叉和擒縱棘輪。就這倆簡單的東西讓他折騰得灰頭土臉。

    首先試驗的木頭樣品是忽略其他的功能,隻測試擒縱功能的一號試驗機。一個人用手來回扳動擒縱叉、一個人用手扭動棘輪,測試擒縱叉與棘輪的運動關係。鍾利時一開始把擒縱叉設計到了棘輪的下麵,因為鍾擺也在下麵。但實際測試的時候,隻要他一鬆手這擒縱叉就脫開了,負責扳動棘輪的巴特用力過猛摔腫了胳膊肘。

    巴特並不姓“巴”,實際上他的本命叫巴特爾――他父親是蒙古“夷丁”,隨同某個武將調防到廣東。巴特爾雖然生在草原上,卻在珠江邊長大,成了個滿口廣東話的蒙古人。雖是著廣東話,吃著稻米長大。但是他還是長得頗為壯實。第二次反圍剿的時候,十五歲的巴特爾作為明軍的一員來打仗,最後當了俘虜。接著就變成了巴特。

    鍾利時要搞鍾表不能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他得有點歸化民的班底。他決定自己收幾個徒弟來親自培養。其中之一就是巴特,道理很簡單,鍾利時需要一個壯實的徒弟――人力部門派給鍾利時的幾個歸化民學徒都是無法承擔重體力勞動的體弱者。

    巴特胳膊腫了幾。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鍾利時把擒縱叉設計到了棘輪的頂部。事後證明他為這事頭疼是沒有必要的,隻要把引擺杆和擒縱叉組裝起來就不會出這個問題了。這件事充分讓他認識到了自己在機械性能方麵認識的不足。為此他專門去了次大圖書館,專門弄了些鍾表零件的機械加工類書籍來看。

    隨後他著手建造二號擒縱機構試驗機,用途是來測試“傳衝”功能。“傳衝”是指擒縱叉的叉瓦在與棘輪的齒脫開過程中,叉瓦的斜麵與棘輪的齒斜麵相互作用,將棘輪的動力傳 遞給擒縱叉。擒縱叉將這個力量傳遞給鍾擺,使鍾擺獲得持續擺動下去的能量。這次試驗獲得了98的成功,鍾利時讓用力扭動棘輪,當他撥開擒縱叉的瞬間,擒縱叉如他所設計的那樣向另一麵強力地彈開,將他的手給打腫了――當晚餐的時候,被嚇傻了的巴特得到二隻雞大腿的獎勵。

    三號試驗裝置是測試完整的鍾擺調速器。鍾利時讓人在鍾表車間裏搭建了一個10米高的木頭平台,上麵安裝了一個4米長的鍾擺。將二號試驗裝置安裝在上麵,在擒縱叉的尾部開了一個豁口,與聯接鍾擺的引擺上一根銷釘配合。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