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二百八十六節 占領旌義(3/3)

    顯然,這麽多的弓箭不可能是為濟州島本身服務的,更有可能是濟州島向外出口的商品。

    聯想到本地馬牛眾多,自然也就盛產牛皮、牛角和馬、牛的筋腱――這些正是製弓箭的重要原材料。

    占領軍司令部設在縣城內最好的建築:旌義監營。

    南宮無敵升坐大堂,沒來得及逃走的被俘的縣內六房小吏被趕了過來――朝鮮李朝的地方政體與大明具體而微。縣監內也設有吏、戶、禮、兵、工、刑六房負責縣內事務。六房官吏全部來自地方百姓中間選拔的鄉吏。對地方情況非常熟悉。因而攻下城池之後第一步就要控製這批人。

    沒有俸祿,沒有上升渠道,靠著灰色收入過日子的小吏們對王朝的忠誠度一般都不高,大明如此,在朝鮮也一樣。特別是當自己的生命財產遭到威脅的時候,小吏們很快就選擇了合作。

    李朝的官方語言是漢語“諺文”雖然有,但是使用不廣泛,士人和官員都不用,主要是婦女和下層百姓使用。因為官私的重要文書都用漢語書寫,所以這些小吏們雖然不會說漢語,但是都能閱讀和書寫漢語。所以企劃院派來的工作人員不借助翻譯也可以毫不困難的和他們“筆談”。

    小吏們很快就提供了足夠的關於本縣的情報。縣城內的居民,包括緊挨著城牆的邑外村,一共有八千人口。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官奴婢。當然還有許多百姓是居住在城外的各個村落裏的。全縣的總人口,包括公私奴婢在內有一萬五六千人。

    關於馬匹,所有的官馬牧場都歸濟州牧統一管理,縣監沒有管轄權。不過私人的牧場還是有一些的,馬牛羊都有飼養。

    “本縣有沒有叫金萬鎰的人?”南宮無敵突然問道。

    小吏們麵麵相覷,暗道這夥倭寇看上金老爺了!

    金萬鎰是當時濟州本地有名的富戶,因為一次性向朝廷獻馬萬匹,被封為郎官。

    “金老爺住在濟州,不在本縣。”內中一個書吏回答道“本縣境內亦有他的牧場。”

    小吏們的供述中最有價值的是城內的存糧:兩處官倉有存糧一萬多石。這個數字讓南宮無敵頗為振奮――至少在難民們沒有到來之前,糧食是充裕的。

    但是隨後而來的談話卻很快讓他樂不起來了。

    縣內有一萬多石糧食不假,但是濟州島去年剛鬧過災荒,民間存糧極其匱乏,現在是剛剛入冬,等到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勢必需要救濟。而且本縣有五六千官奴婢,這些人基本都要從縣監領取領事度日。

    官奴婢為縣監種地、放牧,自己是得不到任何收成的,他們的口糧服裝全靠縣監發給。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大量的官奴婢不但不能發揮出作用,反而成了監營的巨大負擔。(未完待續)!~!

    {飄天文學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