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二百七十七節 路線(2/3)

    隻見來人身高一米八十,長著一張圓臉,下巴上蓄著毛楂楂的胡子。膚色黝黑,一雙手即大又厚實,指間全是老繭。顯然是常年工作在工業第一線的元老。

    來人正是王瑞相。他在工業口幹了二年,早過槍玩過炮,覺得在臨高的生活還是太過無趣,這次發動機行動。他即是山東人,又在江南地區長期生活過,因而申請外派“動一下”。

    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王瑞相終於獲準參加情報局的外派培訓,回到自己的故鄉來了。

    王瑞相不是東三府人。因而沒有去被派去屺姆島,而是到了魯南協助道長活動。在杭州和沂州之間來回奔波,的確需要一個年輕力壯的人來擔任。

    當下分賓主坐定,明清送上茶水。張應宸摒退左右密談起來。

    王瑞相到沂州的任務是商討在沂州的難民轉運工作。

    “組織上有什麽安排?”張應宸趕緊問道。自從試驗性的轉運走第一批難民之後,他手中已經收容了差不多一千五百人。因為不知道何時可以開始轉運和轉運目的地,收容難民的工作已經暫時緩了下來:目前隻收容孤兒和帶孩子的難民。

    王瑞相說道:“劉委員要我們盡快轉運魯南和蘇北的難民到台灣。現在那裏很缺人。要搞建設。”

    “難民沒問題,現在可以說滿地都是。要多少有多少。就是不好轉運啊。”張應宸頗為為難。

    第一批難民是前往屺姆島的,路線是沿著沂水北上。走一小段陸路,再順著巨洋水到萊州灣了,最後到屺坶島。

    明代的黃河因為從淮安入海,所以沂水當時是可以通航的,而且當年魯南水災,各條河流的水位很高。張應宸租用了一批船隻。將難民和沿途補給用的救濟口糧裝在船上運送。在不通水路的地方就派人組織難民徒步行軍。

    因為沿途狀況不明,張應宸隻實驗性的組織了大約二百名難民:男女老幼都有――畢竟真正開始大規模轉運的時候不可能全是壯丁的。另外再派出二十名年輕可靠,又善於應對的教徒沿途照應。起威也派出了幾個趟子手。一路走過去倒還順利,隻是旅途上的狀況驗證了他的猜想:安全性可以保證,官府對難民不聞不問,隻要不鬧事,完全是一副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一般的土匪不是這麽多人的對手。但是路上幾乎找不到可以補給和休息的村鎮,所有的村鎮縣城對這樣成群結夥移動的難民都拒之門外,不許他們停留。就是弄些水喝都要大費唇舌。難民們隻能在野外露宿,年老體弱的受不起這樣的風餐露宿,路上病死了好幾個。

    糧食價格很高而且很難買到。除非沿途定點供應糧食,否則隻靠難民隨身帶糧是沒法走完全程的。

    而且難民身上有了足夠的糧食,路上不免就有潛逃的事情發生。雖然教徒們沿路仔細看守,路上還是逃走了十幾人,加上路上病故的,總亡失率將近10%。

    “……綜合看起來,還是走水路好,糧食運輸方便,難民也好管理。不管是逃亡還是病死,都要少很多。”張應宸說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