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崛起

第一百八十一章 鹿死誰手還未可知(1/2)

    林鵬繼續講道:“我們對現在的固定式鼓包進氣道,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目前已經設計出一種基於柔性蒙皮的自適應鼓包進氣道形狀控製機構。基本原理是在外側柔性蒙皮內表麵選取若幹個典型監測點,布置大變形應變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

    按照進氣道與發動機的流量匹配關係確定飛機處於不同飛行速度時發動機的流量需求,對鼓包型麵的位置進行控製,從而調節進氣道喉道的麵積,與發動機的流量需求相匹配。”

    為了讓專家們認可這個方案,林鵬把PP切換到了自適應鼓包的結構圖,然後道:“我們對目前新飛豹的DSI進氣道進行優化設計,就得到了新殲轟的自適應鼓包進氣道,將上唇緣前移,去掉了原側唇緣的尖角,將三角形改成了斜直線形,因而原四唇緣進氣口就成了三唇緣進氣口。

    這樣,新殲轟的進氣道可以適應更寬的速度範圍,超音速性能將得到一定提升,甚至比加萊特進氣道更好。同時,這一套機構並不會增加多少重量,遠遠比其他結構的重量要。”

    林鵬這個重生者,把後來的殲二零戰鬥機采用的柔性蒙皮自適應鼓包進氣道,給提前弄到新殲轟上來了,因為這種進氣道,確實是飛行器設計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有這麽好的東西,為什麽不提前實現呢?

    當然設計是設計得出來,林鵬也明白,要真正的實現這個自適應鼓包進氣道,還得有特殊高彈性纖維材料,目前這種東西當然還沒有,但要研發出來也不會太難,因為國的戰機上就有,林鵬上次就把F15戰鬥機機身某個部位的這種材料技術給弄回來了,所以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有這種材料。

    這種高彈性纖維材料製作成進氣道部件內部采用碳纖維材料做成一個個微的四邊形蜂窩結構或網狀結構,可以變形,將這種材料粘貼在飛機的進氣道原來的鼓包上,就能使進氣道的鼓包外形在一定範圍內反複改變自己的幾何形狀,從而調節進氣道的截麵積。

    講完這個進氣道,林鵬又仔細的匯報起機身和機翼部分來。

    “我們采用了類似於國F5聯合攻擊機的蝶形機翼,當然麵積要比F5大得多了,F5聯合攻擊機的機翼麵積約為58平方米,而我們的這個方案機翼麵積達到8平方米。

    這麽大的機翼麵積,當然也是與機體更大分不開的。我們的方案采用的是升力體氣動布局,從機首到機身都可以產生部分升力,並且還有邊條翼配合,再加上大麵積的機翼,全機的升力係數非常可觀。”

    “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方案,翼載相對較低,一般戰鬥機的翼載為四百公斤每平方米左右,比如F翼載隻有75公斤每平米,而大部分戰機則在400公斤每平米以上,我們這個方案,翼載比F隻是略高,為90公斤每平方米。

    所以我們的方案,也考慮到了空戰性能,隱形機在執行無護航的情況下,執行對地任務,有可能遇到敵方的戰鬥機,所以我們必須讓它有較好的空戰性能,至少與三代機相比不落下風,甚至由於有更好的隱身性能,和火控雷達,可以輕鬆秒殺三代戰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