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唐

第四百六十四章 集權(1/3)

    大唐是沒有單獨的宰相的。

    宰相的權力,分割在了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稱為中書令,有兩個副手為中書侍郎,再下頭便有七八個中書舍人,中書舍人負責擬定辦事意見。門下省的最高長官稱作侍中,兩個副手亦為侍郎,再下設給事中若幹人,給事中負責核對詔命的合理性,合規性,屬於操作者。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尚書令,其下設便是六部了。中書、門下,尚書合起來便被稱為三省六部製。其中中書省負責對需要決策的事情拿主意,提出辦理意見,然後呈皇帝同意之後,形成敕命,然後送門下省複核,如果門下省沒有意見,則交由尚書省的六部負責正式實施。在這當中,皇帝有否決權,門下省也可以有不同意的權力,尚書省沒有決策權而隻有執行權。

    三省六部的運作方式,確保了分權的模式,盡可能地把臣子的權力給分割開來了。而在唐後期,又在三省六部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議事堂的製度,在長安之時,議事是有固定的場所的,稱之為政事堂。

    政事堂存在的目的,其實就是把三省六部的官員們都代來列席會議,有什麽問題當場便爭個清楚明白,所以政事堂也是一個高官們吵架或者鬥毆的場所。大唐的官員們,基本上個個都是能文能武,打起架來自然也是毫不含糊。

    起來,這種製度群策群力,既有民主也有集中,最後形成的方案也屬於優化的結果,不管是皇帝還是宰相,都隻是決策程序之中的一個環節。

    在這樣的製度之下,臣子們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大唐時期,臣子像皇帝跪拜這種事情,是沒有的,最多也就是躬身為禮罷了。

    帝權,相權相互製約極為成功。

    潞州被攻下之後,薛平與田令孜,韓琦,秦詔等人自然也有在一起商議,反正他們都是被李澤看作是保皇堂一派,倒也根本不必藏著掖著。

    皇帝到了鎮州,縱然現在隻保有北地一隅了,但朝廷還是要立起來。在薛平等人看來,三省六部都是要重建起來的。

    門下省侍中田令孜這一次陪同皇帝北逃,一路顛沛流離,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更何況在壺關刺殺事件之中,他奮不顧身,滿嘴牙齒隻剩下了幾顆板牙,也算是護駕有功,這侍中之位,自然是可以再繼續坐下去的。

    而薛平以前便是黃門侍郎,而現在他是皇帝一係之中再武威實力最強,威望最高的人,一定要在中書或者尚書謀一個位置。在他們看來,尚書省掌管六部,李澤隻怕是不肯給他,那便一定要努力謀求到中書省一職。

    如此一來,在三省之中,他們便保有兩席,李澤肯定是要塞進來一個饒,但在三省之中,他們仍然保有著二比一的優勢,即便李澤統攝政事,他們也有與之抗衡的本錢。隻要議事堂的製度還存在,他們便有討價還價以及製衡李澤的東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