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一百零七章 不可避免地戰鬥(3/4)

    孟九成給彭義斌所部留出一天一夜的休整時間,便趕赴博山,指揮已經集結於此的主力部隊,開始了攻打淄州的軍事行動。

    如果加上彭義斌所部,此次進攻的總兵力便達到了近三萬,是淄州金軍的六倍之多。

    這還不包括李全的人馬,以及濰州韓守仲的部隊。

    而淄州金軍除了花帽軍以外,剩下的兩千守軍並不放在孟九成眼裏。況且,金軍也不會傾巢出動,留下淄州這座空城。

    按照既定的作戰計劃,紅巾軍以博山為後盾,以三千餘人的營為單位,沿著大路,向淄州緩緩逼進。

    盡管是進攻,但紅巾軍采取的卻是最為穩健的戰法。

    十裏一小營,守軍一千;三十裏一大營,守軍兩千。就這樣步步為營,很紮實穩健地向前迫近。

    寓守於攻,可小敗而不會大潰,這是此次進攻計劃的原則。

    沿著大路,一個營寨、一個營寨地修築,相距不過十裏,形同一座座小城池。正象一道鎖鏈延伸,極大地限製了花帽軍穿插迂回、側襲追殺的空間。

    即便花帽軍擊敗了紅巾軍的前鋒,追擊也不會超過十裏,敗下的紅巾軍也有營寨可收留,傷亡不會太慘重。

    如果花帽軍要攻打營寨,那就又陷入了紅巾軍的耗敵戰術。況且,十裏外的另一個營寨還可能增援前寨,使花帽軍有遭到夾擊的可能。

    如果是穿插迂回,花帽軍也隻有營寨之間的十裏距離能夠騰挪,回旋空間太小,騎兵的威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在曆史上,有一位名人也采取過類似的戰法,被稱為“結硬寨,打呆仗”。

    孟九成算是借鑒,但借鑒的是經驗,如果過於相信則又會參展為一種誤導。奇計妙策,說的便是如此。

    戰陣廝殺,講究的是變化,因時而變,因敵而變,因勢而變。對付機動能力遠超步兵的騎兵,倚營寨為堅城,靈活轉變攻防,對金軍來說,確實是陌生的。

    所以,紅巾軍的防守不意味著怯於進攻,進攻也不意味著勇往直前。

    而金軍的應對也不令人意外,郭仲元率花帽軍出城迎戰了。

    在增援萊蕪受挫後,郭仲元便帶著花帽軍主力開始猛攻李全,在博興、廣饒連勝兩場,擊敗了李全手下的鄭衍德、田洋兩名悍將。

    就在郭仲元準備繼續進攻時,紅巾軍北上攻打淄州的消處傳來,他不得不率軍返回淄州,因為淄州的守衛過於空虛了。

    而既然已經判明紅巾軍的行動,郭仲元哪肯嬰城自守,陷騎兵於無用之地。所以,出城迎擊,爭取在野戰中擊敗敵人,便是他的唯一選擇。

    以不足三千的騎兵,迎戰將近十倍於己的敵人,表麵上顯得有些過於狂妄和輕敵了。

    花帽軍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不算少,且大多是在主動進攻中獲得。即便紅巾軍人多勢眾,單純從步騎的較量來看,其實也並沒有占據太大的優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