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八十六章 無題(1/4)

    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其發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看似巧合狀態下產生的必然。當然,這種必然有可能被忽略,也有可能被重視。

    站得高,望得遠。對於熟知曆史的孟九成來說,能從一些細微的變化來揣測大勢,這是他最大的優勢。

    從南宋對北人南渡的態度,他認為公開被招納的可能性不大,但南宋也不會把他推向敵對。

    朝中和邊臣主戰勢力抬頭,也應該會有作用,暗中招撫是比較有希望的。

    有希望,但還不能全部依靠,孟九成知道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渡過這個難關是肯定的,隻是有順利和坎坷兩種結果罷了。

    諸事安排已畢,孟九成便率軍返回,並分派了一萬多人馬到莒、密、海三州就食。

    沒辦法,數萬大軍集結在新占的凋弊之地,糧食還要從其他地方運來,實在是更加負擔沉重。

    剩下的一萬多部隊,孟九成分成了十個千人隊,分赴新占領區各地駐守,並協助百姓墾荒春耕,恢複生產。

    忙忙碌碌的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是四月,依靠著積蓄,終於算是把新占領區初步安定下來。

    ……………

    日光傾瀉而下,海風撲麵而來,幾艘海船在平如鏡麵的大海上緩緩航行。

    孟九成苦笑著搖了搖頭,集中了全軍會水性的兵丁,終於算是湊起了千八把人的海軍。

    可識水性與不暈船,顯然不是一個概念,而要適應海上風浪,卻不是短期內可以鍛煉出來的。

    不管怎麽樣,紅巾軍有了水師,這已經可以讓孟九成感到欣慰了。

    越靠近海岸,看到的漁船越多,有的船形狀還很怪異,象是兩條或三四條小船拚在一起的樣子。

    沒錯,就是那種內河湖泊的小船,用木板釘在一起,增加穩定性和抗風性,再當作近海的漁船使用。

    史載:郝定、霍儀、彭義斌率軍破邳州堈子堌,得船數萬艘。

    數萬艘啊,可不是什麽戰船,或許有稍大一些的,但多數都是江河中的小船。

    孟九成可不管大小,是船是行。得到消息後,他便派人與霍儀等人聯絡,用物資換船隻。走水路,又用車拉走陸路,一共運回根據地五六千艘之多。

    一部分船隻作價或租賃,在內河、湖泊航行、捕撈;另一部分船隻則進行改裝,在近海捕魚撈蝦。

    《史記》載:“太公(薑尚)至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春秋時期,管仲任齊國丞相,首創“官山府海之策”,“筏薪煮鹽,計口授食”,以鹽與鄰國交易,遂致富強。

    膠東既屬齊國,又是中國食鹽最早的產地,海岸線漫長,灘塗地眾多,曆史上便有幾大鹽場,特別出名。

    無疑,魚鹽之利自然也成了孟九成安民養兵的一大財源。捕撈上來的魚蝦,或曬成魚幹,或用鹽醃漬,以利長期保存。

    在根據地內陸,魚幹和醃魚,已經成了百姓為數不多的副食,還是軍中所攜米、鹽、魚幹的一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