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八十二章 光複區的變革(1/4)

    盡管紅巾軍幾乎占領了整個的山東東路(宋名京東東路),但目前的整體形勢已經不是一兩場戰役所能決定盛衰,或者從根本上加以扭轉的了。

    拚內政,拚外交,拚人口數量,拚物資生產,拚武器裝備,拚民心向背……金人和將來的蒙軍,現在麵對的不僅是一個孟九成,也不僅是以他為首的一個集團,而是一個民族的覺醒和爆發。

    “嗨,嗨喲喲,嗬嗨,拖呀,拖、拖拖拖……”

    沙啞沉渾的號子聲在河上飄蕩,一群群蓬頭垢麵、衣服襤褸的纖夫屈著身子,背著僵繩,步履沉重地向前邁步,河中一艘大船在緩緩駛過淺灘。

    風帆時代,船隻行走就靠人力或風力。內河狹小,可借風力有限,臨時扯起一塊風帆是有的,更多的時候是人力搖櫓或拉纖。

    而船靠搖櫓推進有時比步行還慢,於是就有了拉纖。

    大卡車裝了四噸貨,一個人不可能拉得動。而一艘船裝了四噸貨,一個人便能拉著走。

    就這樣,古人通常在內河旁都設置了纖道,也就是岸邊供纖夫走的小道。

    特別是很多內河水運,有些地段水淺,隻能通過平底船,吃水深的大家夥,便隻能通過纖夫拖過淺水區了。

    漫漫長路,一步一個腳印,猶如老牛拉犁。夏天,頭頂著火辣辣的太陽,腳踩著滾燙的路麵,汗珠成串地滴下;冬天,寒風吹拂著薄薄的衣衫,雪花落在肩頭,腳踩著冰冷堅硬的路麵,頭上卻冒著呼呼的熱氣。

    沒有什麽哥哥妹妹的浪漫,一年又一年,纖夫們背著沉重的纖繩,在風風雨雨中丈量著江河,一步一叩頭地努力拉著纖繩,一輩子是淌不完的汗、走不盡的路。

    但與往日不同的不僅是久已斷航的內河再度繁忙起來,纖夫們有了生計,吃上了熱乎乎的飯菜,還有那對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和憧憬。

    每隔十幾裏,便有席棚,便有熱粥熱飯,便有加蓋紅印的賑票。一畝、兩畝、三畝……纖夫們是在為自己的家人出力,為自己的將來流汗,為以後能不再從事這艱苦的活計而向前邁進。

    有所得,才有動力;參與進來,才會期望紅巾軍勝利,才會希望能有個安樂的將來。

    何況,如今的官府確實是不同以往了,不收賦稅而先施恩惠,沿河兩岸的民眾,乃至新光複地區的廣大饑餓的百姓,都因為官府的施粥而得以活命。

    曾幾何時,官府如此體恤過百姓的疾苦?所謂的施粥賑濟,也不過是短期內裝點門麵之舉。

    無限期啊,這是多大的氣魄,多仁慈的心腸,多雄厚的財力?

    何鐵腳的步伐更加有力,再向前,向前,很快便要過了淺水區了,又一個官府的紅印蓋上去,兩畝地啊,十幾裏地的拖曳拉纖,值得,太值得了。

    不遠處的席棚越來越清晰,靠河這一側的就是給他們纖夫歇息吃喝的,濃稠的米粥,裏麵有魚肉幹,再配上餅子和小鹹菜……他的鼻子裏似乎又聞到了那香甜的味道。

    再遠一點的席棚更是人頭攢動,不管是男女老幼,隻要來了,便有兩個時辰一開的粥場,雜糧粥裏加上把食鹽,對饑腸轆轆的百姓來說也是難得的美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