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十八章 青島商港,聚寶盆(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親自坐鎮青島,孟九成的工作並不算繁重,幹活兒自有百姓、士兵,以及剛剛抓到的俘虜。

    而數天後,他邀請的人還沒有來,而接到命令的工坊,卻由騎兵押運,先送來了第一批鏡子。孟九成欣喜若狂,因為他知道,一個巨大的聚寶盆已經抱到了懷裏。

    在透明玻璃上貼錫箔,並利用水銀與錫的反應,在玻璃上形成一種錫汞化合物,便是最早期的製鏡工藝。

    為了這個工藝,威尼斯不惜用殺人和集中營式的管理來保密,法國人則不惜重金去收買製鏡工匠。而這還是幾百年以後的事情,孟九成指導的工坊,從製造透明玻璃開始,到製出鏡子,一下子領先了數百年。

    數百年的時間,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暴利,意味著巨額的財富。

    當孟九成欣賞著第一批鏡子時,眼前便是晃動著炫目的黃白之光。雖然透明玻璃的產量很低,次品率很高,也不及後世的透明度;雖然製造水銀鏡子相當費時,要花整整一個多月,才能使化學反應完成。

    但物以稀為貴。要知道,即便數百年後,法國王後瑪麗結婚的時候,威尼斯國王也隻是送了一麵小小的玻璃鏡作為賀禮。這在當時卻要算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價值高達十五萬法郎!

    “給鏡子都鑲上精美的框,然後再做一批精致美觀典雅的盒子。”孟九成按捺著狂喜,對跟隨而來的幾個工匠交代著,為這批鏡子做最後的包裝處理。

    沒辦法,透明玻璃製造時便大小不一,隻好按照最後的不同形狀進行加工。而用鏡框進行裝飾,再加一個精美的包裝,無疑會更襯托出鏡子的珍貴。買櫝還珠的成語,便說明的包裝的重要性。

    雖然還是不如鍍銀鏡子那麽光亮,但比銅鏡卻強之太多了。孟九成挑了三四塊比較大、比較好的鏡子,作為打出影響的廣告產品。當然不是拿去討女人歡心,而是為來青島的宋商準備的。

    在曆史上,直到近代,中國連一塊透明的平板玻璃也造不出來,隻能造不透明的琉璃。

    可是在封建時代的中國也創造出無數的燦爛文化,這又如何解釋呢?怪封建製度嗎?好象也不盡然。在孟九成拿著鏡子返回住所的時候,他不由得浮起了這樣的疑問。

    中國科技的確有先進的一麵,但是準確的說,中國的實用技術是先進的,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不發達。原因或許在於中國科技發展是由政府推動,研發科技是一種政府行為。

    顯然,政府對能解決實際問題、創造經濟效益的實用技術感興趣,而對探索大自然的科學不感興趣。因為後者投資巨大,短時間內收效甚微。

    就象現在,工坊製造的產品都是應急用的,為了應對戰爭和增強軍力、財力。盡管孟九成建起了還嫌粗陋的實驗室,投入了一些資金和人力,去搞見效慢的發明創造。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