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八章 無題(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說到連坐,蒙軍中更為嚴苛,這也是他們大多能死戰的原因之一。

    至於說到人道和公平,在那個時代,在那種背景下,孟九成不會考慮。一切為了勝利,為了軍隊的堅韌頑強,失敗了說什麽都沒用。

    以步兵對騎兵,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是這樣的局麵。而要擋住騎兵的衝擊,步兵沒有鋼鐵意誌,是根本做不到的。

    當然,步兵戰勝騎兵的法寶,除了戰陣森嚴外,孟九成認為火器犀利也極重要。

    遊牧民族的掠奪和殺戮靠的是他們的武勇和戰技,而農耕民族的抵抗和戰鬥則多要依靠他們的科技和裝備。

    火器的進步和使用,在漢民族第一次擊敗異族統治時,居功至偉,那是朱元璋領導的滅元之戰;而提前了數百年,孟九成正在努力使之變為現實,盡管路還遠,時間還長。

    為了彌補火器發展的不足,孟九成把偏廂車、鬆樹炮作為過渡,威力雖不足,但卻不再是被動挨打,在野戰中也有抵擋之力。

    在軍隊的編製上,孟九成和王忠峰等將領們反複商議,把營設為獨立活動的最小單位,每營六百多步兵,一百炮兵和後勤兵,二十名偵察騎兵。每營又配備十輛鬆樹炮炮車,十輛輜重車,十門飛雷炮。

    具體的戰法便是當在野外遇到敵人的騎兵時,騎兵負責預警並向友軍求援,步兵則就地防禦。

    按照軍令,寧死不逃,戰鬥到底,否則軍法從事。這樣一來,即便因為增援不及而被敵人所殲滅,也要盡可能地多殺傷敵人。而且,這樣也避免了在倉促撤退時被騎兵肆意追殺的結局。

    至於為什麽要以營為最小單位,也不是誰拍腦袋便決定的,而是結合了將領們實戰中的經驗,經過反複研究得出的結果。

    一個營約為八百人,可以結成一個相對穩固堅實的方陣,而且這樣的人數在行軍時不會拉得太長,就地結陣所花的時間也就比較短,能夠快速轉化成防禦陣形。

    紅巾軍缺乏成建製的騎兵,采取這樣的策略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騎兵對行軍大隊的騷擾、突襲是很難被徹底防範的,而始終保持方陣行軍又是不可能的。

    孟九成等人都清楚,以營結成的防禦陣式不太可能擊敗大股的騎兵,但敗了也要磕掉敵人幾顆牙,讓敵人付出一定的代價。說白了,就是死也要拉墊背的,要讓敵人付出代價。

    “以人換人”,孟九成沒有這麽說,但思路卻正是如此。當然,這也沒什麽可以被指責的,在綜合實力的比拚中,人數也是各種資源之一。

    如果真能達到這個目的,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漢人,又有哪個異族能夠抗得住這樣的消耗戰?

    雖然現在還隻是沿著這條路向前走,隻能算是邁出了一小步,但步伐是堅定不移的。

    要知道,火槍之所以能淘汰弓箭,並不是射程、精準的優勢,而是可以大量爆兵。當火槍兵的訓練以一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為周期,便形成了對數年才能苦練出來的弓箭手的碾壓之勢。而戰爭中“以人換人”,便成了立於不敗之地的一個戰術和辦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