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三章 無題(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而現在根據地已經收獲了第一季土豆,又全部作為種子,擴大了種植麵積。等到明天開春,第三季便可以在一縣鋪開種植,第四季就能擴展到三到四個縣。

    靠著挖野菜、打魚,以及強行征用大戶的存糧,根據地算是度地了一個難關,盡管吃得不好,也不充足,但到底是實現了孟九成少餓死人的初衷。

    海路開了,有嵐山、日照、海城三個港口,購糧的通道已經打通;今年全根據地都沒有經曆戰亂,原住百姓和流民都在全力開墾種植,秋天的收獲是肯定的。

    總而言之,孟九成自力更生的計劃已經實現了第一步。南宋如何對待北地流民,對北地義軍是何態度,對紅巾軍的影響已經不算大了。

    當時,在宋金關係變化的關鍵時期,不僅是朝廷決定著相關政策,地方大員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李玨與崔與之這二位坐鎮淮東防務的重要人物,便對宋廷的政策有著重要的影響。

    李玨為江淮製置使,兼知建康府,是總管邊務,負責屏障京師的重臣;崔與之則是知揚州兼主管淮東安撫公事,是負責江北防務的要角。

    這兩位大員都深知宋金關係薄弱,和約難以持久,而且都深感邊防薄弱,對應純之的築城固邊大加支持。

    不過,崔與之強調守禦,對招納北人的態度,較為保留,審慎;李鈺則積極主戰,圖謀恢複,有意招納北人,甚至企圖利用這些人偵察敵情、襲擾金兵,並鼓勵他們從事恢複故土的事業。

    而就在宋金爆發戰爭前,淮東便不斷發生侵擾金境漣水、東海,以及圍攻泗州等情事,應與李鈺的策劃有關。

    但地方官的影響畢竟要受到宋廷的大政策的左右,在對待南歸北人和北方義軍的態度上,宋廷搖擺不定,最終不僅釀成夏矽和石全的叛亂,更讓曾經有過的大好形勢付之東流。

    所以,對於南宋朝廷,孟九成一直沒有好感。或許能假裝投附,取得些錢糧,但卻絕不能成為最終的依靠。就說現在解除淮河的封鎖,安置南歸的北人,也半遮半掩的害怕得罪金人,這樣沒有擔當的朝廷豈能得到孟九成的效忠?

    “十倍價錢買糧啊——”孟九成苦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師父,打開海上商路是好事,可咱們有多少錢財?並不足以支撐太長的時間,還要想別的辦法。”

    孟九成心痛,但卻不會停止,甚至還會千方百計地維持這樣的購糧方式。

    有誰能真正意識到錢財作用的有限,有誰能明白在困境之中金銀財寶比不上一個饅頭或一杯水。或許隻有事到臨頭之時,人才會清醒過來。金銀財寶,不能當食物果腹,不能當衣服穿著禦寒,不能當水喝著解渴,隻有能換到東西時,才具有實際上的價值。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