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傳

第五十九章 投降,整編(1/2)

    正在斟酌著字眼,外麵已經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兩個軍官麵色驚惶地闖了進來,連聲告急,“大人啊,敵人凶悍,武器犀利,這鎮子怕是守不住……”

    周三貴看了一眼這兩個自家的親戚,可靠卻無才,此時又顯出了膽小怯懦,豈堪大用?可現在說什麽也沒用了,似乎他隻剩下了一條路可選。

    轟,轟,轟!又是三聲巨響,似乎地麵都在震顫,但更象是重重地敲打在各人的心頭。

    “罷了,罷了!”周三貴長歎一聲,無力地擺了擺手,“煩請黃先生出去言說,周某願降!隻要保證周家的親眷安全,保證周家的財產不受損失……”

    …………

    天空是皎潔無比的蔚藍色,隻有幾片薄紗似的平貼於空中,象穿了絕美藍色衣裙的女郎,頸間圍著絕細絕輕的白紗巾。

    從周府中走出的孟九成,心情也正如這天空,晴朗而愉快。

    對周三貴,孟九成並沒有趕盡殺絕,甚至還表現出了很大的寬容。這當然是給周邊其他各家看的,等部隊整編完畢,才是孟九成露出真正意圖的時候。

    當然,讓周三貴大出血是必然的事情。土地沒有沒收,但管理權卻交出來,按照新政策到時會給他應得的賦稅;鎮上的糧草物資自然是歸紅巾軍所有,周三貴還要拿出一大筆勞軍費,才算保得平安。

    整合敗兵,紅巾軍的實力又會大大增強,但如何增強紅巾軍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使紅巾軍能吸引那些老百姓爭相來投,並且能拚力作戰,並不隻是當兵吃糧的混日子,這個問題孟九成始終在考慮。

    如果你向那些老百姓承諾,如果勝利了,你就給他們安排一個好工作,比種地要好百倍。

    那在當時肯定被老百姓當作瘋子來看,這就是時代不同,產生的思想上的差距。大多數老百姓的夢想還停留在“十畝地,一頭牛”這樣一個階段。

    雖然知道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應該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麵,這種做法也限製了分工,限製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製了工商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況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製。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鋌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所以,孟九成可以給投降歸順者留下大部的金銀財寶,卻要想方設法把土地握在手中。至少,土地和賦稅政策要完全依照新辦法實施,誰敢阻礙破壞,孟九成就毫不留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