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骨

1501 滿分狂潮(1/3)

    在電影行業內部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始終堅信著,電影時長是關乎經典與成敗的重要部分。

    比如爆米花商業電影,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業內普遍認為完美時長應該是九十分鍾,三段式結構剛好可以完成三等分,三十分鍾是觀眾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的巔峰,每三十分鍾完成一次循環。

    後來伴隨著電影產業的成熟,一百二十分鍾則被認為是最佳選擇,“大白鯊”和“星球大戰”兩部開山之作都是如此,整個故事架構和內容填充更加飽滿,這已經成為了現代電影製作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時長的影響因素可以是方方麵麵的,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都是如此。

    在商業電影裏,如果一部電影時長太長,舉例超過一百八十分鍾,第一是單日的排片量勢必有所減少,第二是觀眾的耐心無法堅持下去。這不是必然現象,但確實客觀存在。另外,一旦時長超出了控製範圍,對於劇本架構、節奏控製、高/潮鋪墊等環節都會產生連鎖反應,難以控製。

    對於藝術電影來,導演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從人物塑造到思想闡述再到鏡頭布局,時長不夠勢必就束縛住導演的手腳,繼而影響成品質量——為了適應市場,製作人要求導演縮短時長的案例比比皆是、數不勝數,現在兩個半時左右可以算是相對主流的趨勢。

    簡單舉例明,去年年終北美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作品,隻有“泰迪熊”一部是一百零六分鍾,其他作品全部都在兩個時以上;而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九部作品中,隻有“南方野獸”一部是九十三分鍾,其他作品也全部都在兩個時以上。

    當然,這並不是一百分鍾以內就沒有優秀電影了。隻是,從觀影習慣和製作效果來,一百分鍾或者九十分鍾的容量,對於現有市場習慣來還是顯得太了一些,想要在有限時間之內打造出一部打動觀眾的優秀作品,難度非同可。

    瀏覽各大娛樂媒體的新聞之時,就可以注意到,“‘複仇者聯盟’公布電影時長,全片一共一百四十三分鍾”,此類新聞標題著實不少,這就是業內人士對於電影架構以及敘事容量等關鍵因素的第一個判斷指標。

    “地心引力”正式登陸威尼斯電影節之前,華納兄弟公布了電影市場,“九十一分鍾”,如果扣除片頭和片尾的字幕時間,那麽電影主體就隻有不到九十分鍾而已,著實比想象中短了太多,這也引發了諸多猜測和揣摩。

    因為業內始終沒有聽聞阿方索-卡隆在後期製作遇到的矛盾和衝突,也就是,電影應該是按照阿方索自己的構思完成剪輯的,沒有遭遇製片人的橫插一杠,那麽,區區九十分鍾就想要拍攝出一部大師之作,這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換而言之,電影正式上映之前,各方各麵的擔憂確實數不勝數,有頑固不化的老學究早早地斷言,“這是一部失敗的作品。這是一部注定無法成功的作品。”甚至還更進一步地堅信著,戛納也好威尼斯也罷,那些話題全部都是華納兄弟故弄玄虛的煙霧彈,就是為了掩飾電影的糟糕透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