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骨

624 大膽冒進(1/3)

    一般來,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的發行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很簡單,兩種電影鎖定的觀眾群體和市場潛力都是不同的,觀眾對作品的期待也是不同的。

    想象一下,將“藍色情人節”像“加勒比海盜4”那樣,首周就在四千間院線放映,可是普通觀眾根本不買賬,一片坑爹聲;而藝術觀眾卻又拒絕進入商業院線觀看,口碑根本無法傳播開來,最終的結局就是慘敗。四千間院線放映所需要的發行費用、院線分紅,這就足以讓發行公司虧到內傷。

    藝術電影總是遵循著一定的發行模式。首先,在少數藝術院線點映,看看影評人口碑,看看觀眾口碑;而後,循序漸進地擴映,進一步試探市場反應,如果反響平平,那麽就盡快收縮,改變策略,專注於眾群體的傳播,以頒獎季的方式運作,如果反響不俗,那麽就進一步擴映,朝著名利雙收的方向發展,學院公關的策略也需要相對應調整。

    所以,有的作品從上映到下映,放映院線始終在五百間以下;而有的作品,似乎上一周還在五百多間院線上映,下一周就在兩千五百間院線上映了。看似漫不經心的放映模式,其實都是講究策略的。去年的“活埋”也是如此。

    不要看這個擴映過程,這是有一套流程和模式的,需要對整個市場的走向和趨勢有著精準的判斷,並且對突發情況有著強大的應變能力,最重要的是對作品的票房潛力和市場定位有著強大的預見能力,這也是一家發行公司能力的體現。

    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幾部作品,因為擴映策略失誤,效果不盡如人意,最終退出了頒獎季的爭奪。

    在好萊塢之中,韋恩斯坦影業、焦點影業和福克斯探照燈無疑是個中高手,嗅覺靈敏;相對而言,華納兄弟、派拉蒙經典以及其他獨立發行公司,大大的錯誤總是不斷,擴映失誤更是屢見不鮮,這也直接體現在了奧斯卡、金球獎的提名名單之上。

    但是現在,“愛瘋了”僅僅隻是點映了一周而已,第二周就直接進入公映環節?而且還是兩千三百三十七間院線?難道焦點影業真的瘋了嗎?

    雖然,在多倫多電影節時,不少媒體都把“愛瘋了”拿來和瑞恩-高斯林的成名之作“戀戀筆記本”相比較,原因很簡單,瑞恩和藍禮是至交好友,而“戀戀筆記本”則是新世紀以來票房成績最出色的愛情劇情電影,自然而然,好事的媒體就這樣簡單粗暴地聯係了起來。

    但事實上,誰都知道,“愛瘋了”不是“戀戀筆記本”,而是“藍色情人節”。區別就在於,“戀戀筆記本”是商業電影,而“藍色情人節”是藝術電影,票房數字和後來的錄像帶租賃數字都清晰地體現了這一點。

    現在,焦點影業就等於把“藍色情人節”當做“戀戀筆記本”來運作發行,這不是失心瘋的話,就找不到其他解釋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經驗教訓。005年,“藝/伎回憶錄”就是血的教訓。

    當年,這部耗資了八千五百萬美元的電影,由哥倫比亞影業和夢工廠聯手打造,匯集了中國、日本、美國三地的無數精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