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戲骨

457 爭議頻頻(1/3)

    轉眼之間,011年就即將進入三月份了。伴隨著第八十三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落幕,010年的好萊塢風雲總算是宣告畫上句點,持續了將近四個月的頒獎季終於塵埃落定,重新蟄伏,猶如進入冬眠的巨獸,等待著年末地再次蘇醒。

    所謂的頒獎季,這也就意味著有贏家還有輸家,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愁。

    “國王的演講”和“社交網絡”的兩強爭霸,最終以“國王的演講”的勝出告終,這部作品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等四座重量級金人收入囊中;而“社交網絡”則在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剪輯等三個部門裏笑到了最後。

    演技部門的四大獎項波瀾不驚,科林-費斯和娜塔莉-波特曼問鼎帝後,“鬥士”的克裏斯蒂安-貝爾和梅麗莎-裏奧則強勢拿下配角金人;除此之外的技術部門,“盜夢空間”成為最大贏家,最佳音效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一共四座獎杯,與“國王的演講”領跑當晚的獎杯數量排行榜。

    在這之外,備受讚譽的“孩子們都很好”、“17時”,還有提名揭曉強勢逆襲的“大地驚雷”,以及代表獨立電影的“冬的骨頭”和“活埋”,全部空手而歸。

    如此頒獎結果,引來了媒體的一片口誅筆伐,尤其是最佳導演的走向。

    “好萊塢報道者”毫不留情地道,“這是奧斯卡曆史上最水的最佳導演”,絲毫沒有給湯姆-霍伯任何麵子,直接就把他當做了典型,點名進行了吐槽批鬥。不是因為“國王的演講”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今年還有更加值得嘉獎的對象。

    在奧斯卡至今為止的八十三年征程之中,出現了不少爭議,最佳影片尤盛,但這並不意外,因為最佳影片考量的是綜合質量,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芝加哥”戰勝了“鋼琴家”,那是因為00年初伊拉克戰爭正式爆發,比起沉重的反思,人們更加需要歌舞升平的撫慰。

    “撞車”戰勝了“斷背山”,那是因為彼時同性戀電影依舊沒有能夠打破保守勢力的封鎖,種族問題輕鬆占據了上風。

    “阿甘正傳”戰勝了“肖申克的救贖”和“低俗”,那是因為電影折射了美國精神、美國夢的終極奧義,過去兩年先後經曆了種族大暴亂、海灣戰爭以及金融危機的美國,需要這樣的夢想。

    所以,在曆史長河裏,從來不缺少關於最佳影片的爭議,每一個人對於最佳影片,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學院的選擇不一定是正確的,卻是符合時代的。就算出現了“莎翁情史”掀翻“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曆史“錯誤”,人們也同樣見證了學院公關的閃亮登場。

    可是,相對而言,最佳導演這個位置的爭論卻十分罕見。

    即使是斯坦利-庫布裏克輸給了米洛斯-福爾曼(ils-Fran)、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Hihk)輸給了約翰-福特(Jhn-Frd)這樣的時刻,人們也隻能是感歎“時也,命也”,讓人扼腕,卻也心服口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