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三五二章 思量身後(2/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朱效鏞自認沈王府與福王、德王相比沒有什麽優勢,雖然是一個祖宗,但二百多年以來,與如今天家的血緣早就差了十萬八千裏了。

    若是沈王府拒絕了皇帝的旨意,皇帝又豈會對沈藩存有什麽親親之情?

    再者說了,一個無兵無權的藩王府第,又怎麽敢拒絕當今皇帝的旨意呢?

    正所謂,機關巧詐,到此何憑?!軍機大臣李邦華督師入晉,首先來到了潞安,若是沈王府不給個滿意答複,恐怕禍事很快就要降臨。

    這個時候,隻見低垂著雙目權衡良久的沈王朱埕堯,抬頭說道:“李閣老說的有道理。皇上既然已有明旨,本王與當今天子自當休戚與共,同舟共濟。我沈藩各支,也必不會坐視流賊荼毒山西。請李閣老,幾位巡撫、總鎮放心,陛下分派沈藩的銀款糧草,旬日之內,沈藩各支宗室子弟定當籌辦妥當,如數交割。”

    既然事情無可挽回,當了幾十年沈王的朱埕堯也知道該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場麵話。

    說完了這些,朱埕堯看了看李邦華等人,話頭一轉,接著說道:“不過,本王也希望李閣老說到做到。也請今日在場的諸位,給本王做一個見證,銀三十萬兩,糧三十萬石,交割完畢之後,請李閣老約束各路官軍,莫來騷擾沈藩各支宗室。”

    朱埕堯的想法也簡單,既然躲不過去了,那幹脆大方接旨,反正沈藩支係眾多,這個數目看著挺大,攤派下去,各支承擔的也就不多了。

    而若是有的支係敢於哭窮不給或者抗旨不遵,那麽自己也就有了理由上書皇帝推卸責任。

    最重要的是,李邦華所說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一個堂堂閣老給自己這個藩王苦口婆心說這麽多話,說明這個問題在皇帝那裏的確是事前有過交代,自己可以在這些文武官員麵前不講理,但是又如何敢於對如今這位登基不到兩年,就殺得南北兩京人頭滾滾的皇帝蠻不講理?

    自己老了,死了之後當然是一了百了,但是沈藩這個藩王之爵,卻不能斷送在自己的手中,否則百年之後,如何去見烈祖烈宗?

    難道到了地下,要對列祖列宗說是如今這位小皇帝勒索錢糧剿賊,自己不給,就因為這個斷了沈藩的香火?

    論理固然是這麽個理,但這話卻又如何說得出口?

    就這樣,思前想後,沈王朱埕堯總算是作出了這個決定。

    而他的話一說出來,世子朱效鏞也是暗自鬆了口氣,他已經當了幾十年的世子了,每天小心謹慎,為的就是什麽時候能夠繼承沈王爵位,如今眼看著老沈王年近古稀,自己快要熬出了頭,可別因為這點事情得罪了皇上,讓自己就要到手的爵位,再一次變得遙遙無期。

    見沈王朱埕堯領了聖旨,表明了態度,李邦華當然也是不為己甚,親自攙扶著朱埕堯,將之一路送到了督師府的大門外,仿佛方才言辭之中包含的刀光劍影根本不存在一樣。

    對李邦華來說,沈王配合自己那當然是最好的結果,畢竟自己督師剿匪,事務繁重,不可能一天天地與沈王府鬥智鬥勇,浪費精力。

    督師府的議事結束之後,張曉、洪承疇、孫傳庭、王國梁領著自己的人馬,離開了潞安府城,各回各的防地,督促麾下兵馬,該守城的守城,該進剿的進剿,按照事先議定的計劃分步實施去了。

    就在眾人臨行之際,李邦華親手將另外一道聖旨交給了張曉和孫傳庭二人,囑咐他們兩人到了太原,去向晉王朱求桂傳達聖旨,令其按旨捐餉捐糧不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