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二七四章 東國小臣(1/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雖然明末有名的大臣有很多,但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還是覺得可以放心使用的屈指可數,特別是文臣之中,腦袋瓜像南居益這樣還算清醒的尤其不多見。

    說起來,其實南居益這樣任過福建巡撫並且與荷蘭夷打過海戰的官員更適合兩廣總督或者閩浙總督的位置,然而之前考慮不周,已經安排了王之臣和溫體仁,也隻好放放再說了。

    再說,王之臣的兩廣總督做得中規中矩,也算不錯,雖然沒有明確表態或者提出開放海禁、鼓勵海貿,但能夠在目前朝廷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適度放開管製,允許粵北局麵出海,下南洋謀生,已經算是一個腦袋清醒的循吏了。

    至於溫體仁,曆史上雖然是個奸臣,但他出身浙江卻又能夠不與東林黨同流合汙,把他放在東南也算是可以放心的了。

    尤其招撫了鄭誌龍之後,大投皇帝之所好,在不到前後半年多的時間之內,就將閩浙沿海一帶多達六七十萬人的災民,幾乎全數遷往東番島上拓荒墾殖,也算是一個能臣幹吏了。

    至於閩浙兩省在移民東番的過程中,不斷發生的各種災民逃亡、聚眾作亂,乃至移民過程中船毀人亡、疾役流行等等事情,則是在所難免的,也不能全數歸咎於溫體仁,沒有必要求全責備。

    所以自打溫體仁上任以來,南京六部和都察院等官員雖然上書彈劾不斷,但皇帝對溫體仁的任用一直沒有任何改變。

    相信,朝廷開海的旨意傳到閩浙之後,溫體仁也不會有什麽反對意見。

    而隻要閩浙總督和兩廣總督不陽奉陰違、頂著不辦,那麽朝廷開海的旨意就基本上能夠落到實處了。

    畢竟明朝的時候,方便開展海貿的港口基本上全部都集中在閩浙沿海和廣東一地了。

    隻要最重要的閩浙粵三省能夠執行,開海就算是基本成功了。

    在全盤算計了開海可能引發的所有問題之後,崇禎皇帝終於放下心來,轉而開始過問其朝鮮使者的問題了。

    這幾日,朝鮮國使團的首腦右議政金尚榮非常憋屈,也非常焦慮。金尚容是來過大明京師的,也曾經跟著朝鮮國之前的國使團朝見過大明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對朝鮮國有再造之恩,可以說是朝鮮國的再生父母,雖然後世的兩個棒子國都忘掉了這一點,但這個時代的朝鮮人,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還擁有那麽一點禮義廉恥和感恩之心,所以對萬曆皇帝乃至接下來的幾任大明皇帝都還算是比較尊重的。

    而金尚容當年朝見萬曆皇帝的時候,萬曆皇帝以及大明的臣子,對他們都是和顏悅色、奉若上賓,前來接待的禮部官員也都是讀書人,相互之間談詩論學、彼此唱和,也很融洽,都能說到一起去。

    然而如今再來大明朝的京師,雖然大明京師繁華依舊,而且比過去顯得更加幹淨整齊,但是金尚容卻總是感到別扭,感覺如今大明的京師似乎是發生了什麽說不清道不明的變化,不僅街頭上沿街乞討、跪地賣身的乞丐流民不見了,就是街頭之上遊手好閑的地痞流氓都不見了,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很忙,想隨隨便便地拉個閑人了解一些情況都不是那麽好找了。

    當然,讓他感到最別扭的則是,這一次大明朝廷派來與其接洽的大人物,居然不是自己習慣了的禮部官員,而是大明新設的什麽理藩院的院使。

    雖然這個人品秩很高,算起來是個超品的侯爵,但是這個人卻是不學無術,根本談不到一起去,你跟他談仁恕之道,他跟你談朝廷旨意,你跟他將朝中友誼,他還是跟你講朝廷旨意。

    不管你說什麽,他都是一句這是朝廷旨意,而這種說法金尚容早在平壤城裏以及東江鎮的安東侯府裏,已經聽到無數次了,耳朵都要磨起繭子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