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八百五十八章 叔可忍嬸不可忍(2/3)

    托雷克與羅冶的銷售代表接觸了幾次,對方的熱情和敬業讓他真正體會到了什麽叫作客戶的感覺。羅冶方麵處處為客戶著想,產品的價格比海菲要低兩成,服務承諾更可謂是天壤之別。

    這還不算,更讓托雷克感動的是另外一件事。埃達銅礦有上百輛海菲的自卸車,其中有20多輛出了故障,請海菲公司派人過來維修,對方開的價錢高得離譜,埃達銅礦隻好先把這些車存在庫房,不知道未來該如何處理。羅冶的銷售代表聽說此事之後,專門打電話把正在丘馬銅礦做自卸車維護的幾名技術員叫了過來,這幾名技術員對這批故障車輛進行診斷之後,聲稱其中有十幾輛是可以修複的,埃達銅礦隻需要支付配件費用以及一筆金額很小的工時費用即可。如果埃達銅礦答應采購羅冶的自卸車,羅冶方麵甚至連這筆工時費都可以給免了,當成送給新客戶的一點小意思。

    產品技術更先進,價格更便宜,服務態度又好得讓人不敢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埃達銅礦該買誰的設備,還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托雷克推說是董事會做出的決議,其實最願意接受中國設備的,恰恰是他本人。他之所以沒有對萊斯特直說,也不過是念及過去的情分,給萊斯特留個麵子罷了。

    “中國羅冶?”

    聽到托雷克的話,萊斯特的臉黑得嚇人。他豈不知道羅冶現在是海菲公司在全球市場上最大也最可怕的競爭對手。在過去10幾年中,海菲公司損失了一半的客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被羅冶撬走的。

    羅冶在上世紀80年代初從海菲公司引進了150噸電動輪自卸車的生產技術,當時海菲公司並沒有把羅冶當成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因此在轉讓技術時,也沒想著要留多少後手。

    羅冶引進海菲的技術,經曆了幾個階段,一開始是從海菲公司進口散件,在中國進行組裝,接著就是以自己製造為主,隻從海菲公司采購一部分羅冶無法製造的關鍵部件。再往後,羅冶開始逐個地突破那些關鍵部件的製造技術,又通過前期生產經驗的積累,對從海菲公司引進的車型進行改造。

    到上世紀90年代初,羅冶已經能夠推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卸車,雖然性能和質量與海菲公司的產品無法相比,但價格上卻有絕對的優勢,因此贏得了一部分礦山的青睞,分走了海菲公司的一小片市場。

    在那個時候,萊斯特就已經注意到了羅冶的崛起,並向公司發出了預警,希望公司能夠關注這個對手,並且加大研發投入,保持對羅冶的技術領先優勢。

    可就在此時,美國資本市場的注意力,卻全部轉到了新興的信息產業以及金融業上。穀歌、雅虎、亞馬遜等互聯網企業的一夜暴富,令傳統的製造業企業相形見絀。一年5%的增值,與一年500%的增值相比,資本市場更看重何者,還需要考慮嗎?於是,無數的資本從製造業中脫離出來,投向互聯網產業,沒有誰有興趣關心自卸車這樣的傳統產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