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七百四十六章 有風骨的學者(2/3)

    “如果我們放棄萬無一失的要求呢?”馮嘯辰問。

    “這怎麽可能!”韓宏脫口而出。

    馮嘯辰說:“韓主任,其實進口設備也同樣無法達到萬無一失的要求,任何設備的可靠性都無法達到100%,它們的設備也許能夠達到99.9999%,我們也許隻有99.99%,比它們少幾個9而已。”

    韓宏苦笑著說:“這幾個9也很重要啊,人家能夠做到3年不出故障,我們隻能做到3個月,這中間的差別就太大了。放著可靠的設備不用,使用自己生產的不可靠的設備,萬一出了問題,誰能負這個責任呢?”

    “可如果國外對我們禁運呢?”馮嘯辰問。

    “禁運?”韓宏一怔,隨後便皺起了眉頭,開始思考起來。

    禁運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一點也不陌生。50年代末中蘇反目之後,中國同時遭受著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技術裝備禁運,國內生產所需要的裝備幾乎完全依靠自給自足,在那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至於可靠與否,隻能是作為第二位的考慮。70年代初,中美關係解凍,中國開始能夠從西方國家獲得一些技術裝備,引進了包括1700毫米軋機、30萬噸合成氨、30萬噸乙烯在內的一係列成套設備,使工業水平提高了一個台階。但即便是所謂的“中美蜜月期”,西方國家對中國仍然是保持著高技術裝備禁運的,先有巴統協議,後有瓦森納協定,更不用提美國金發大統領上台之後的一係列動作了。

    擁有豐富“被禁運”經驗的中國工業人,對於禁運這件事其實是很淡定的。能買到先進裝備,當然要買,師夷長技的道理,清朝的人都懂,現在的人豈能不懂?如果買不到,那麽也不用怕,大不了勒緊褲帶自己幹就是了。兩彈一星都是這樣搞出來的,有什麽大不了的?

    天然氣壓縮機這件事,發計委其實是鑽了牛角尖。榆重已經搞出了壓縮機,隻是性能不如希曼茲等西方企業。如果希曼茲它們的產品性價比合理,使用技術較為成熟的進口設備,以保證西氣東輸工程的質量,當然是一個好的選擇。但現在人家漫天要價,性價比已經很差了,這與禁運又有什麽區別?在這種情況,咱們為什麽不能用自己的設備呢?

    至於說到萬無一失,其實進口設備也是會出故障的,也有使用壽命的約束,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麽萬無一失的事情?

    “你這個想法,倒是有些道理。”韓宏思索了一會,緩緩地說,“不過,目前的情況和國外禁運畢竟還是不太一樣,因為國外並沒有說不賣給我們,隻是價格高於我們的預期而已。有些專家認為,國外的價格高,並不意味著就是在勒索我們,而是國外企業更注重產品質量的結果。產品質量好了,價格自然也就高了。我們一味追求低價,放棄質量要求,是對國家、對人民的不負責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