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六百一十九章 找人買單(2/3)

    “但願曆史能夠記住我們吧。”王偉龍訥訥地說道。

    “慕尼黑博覽會是三年一屆,那麽下一屆不是很快就要舉辦了嗎?這一屆,你們打算如何參與呢?”馮嘯辰又向王偉龍問道。

    王偉龍搖頭道:“我們估計是不會參與了。”

    “為什麽?”

    “沒有外匯啊。”王偉龍解釋道,“上一次,我們花了5萬多美元的外匯,結果一個合同也沒簽下來,人家都說我們是借機去遊山玩水的。這一次,我們就算想去,也過不了外匯這一關。”

    王偉龍的話很快就得到了驗證,當裝備工業公司向幾家生產工程機械的企業發出參加慕尼黑博覽會邀請的時候,這些企業不約而同地表示了為難,主要的理由就是所需的外匯難以解決。參加一次博覽會,需要租場地,派工作人員,這都是需要花錢的事情。如果再想把產品運過去參展,花費就更大了。這些企業的領導可不像馮嘯辰那麽樂觀,他們都是走一步看兩步的人,對於能夠在博覽會上簽下訂單,他們實在是缺乏信心。如果去參展,卻簽不回單子,又花了這麽多錢,對上對下可就都不好交代了。

    “嘯辰,你確信這一次大家能夠簽下訂單嗎?”

    王根基也曾在私底下這樣問馮嘯辰。

    馮嘯辰道:“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我們的產品和別人相比,還有一些差距,用戶會不會買賬,誰也說不準。不過,我覺得就算是簽不下訂單,能夠去露個麵也是好的。”

    “一家花十萬八萬美元,就為了去露個麵?”王根基撇著嘴說,“現在國家對外匯卡得非常嚴,咱們裝備工業公司為參加這次展會申請外匯額度,也是打了十幾個報告才批下來的。那些企業沒有咱們的麵子大,申請外匯就更困難了。”

    90年代中期的中國,還處於嚴重的外貿逆差之中,外匯是受到嚴格管控的。當然,相比80年代,情況又好得多了,那時候國家幾乎沒有機動外匯,像裝備工業公司這種情況,就算打十幾個報告,也不見得能夠得到外匯額度。羅冶、林重這些企業,每年都有一些引進技術、設備的資金,也可以派一些人到國外去學習,但涉及到的外匯都是專款專用的。去參加博覽會這種事情,實在是太稀罕了,也太超前了,各級領導還有些不適應呢。

    “真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啊。”馮嘯辰仰天長嘯。想到新世紀以後中國的外匯多得沒地方去,別說這種國有大型企業,就算是普通百姓,出國都是隨隨便便的事情,現在這種拘束,真是太讓人憋屈了。

    “要不,咱們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國內吧,你想拿出口訂單,呆在國內也同樣可以拿到的,咱們過去不也把設備賣到非洲去了嗎。”王根基好意地勸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