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六百一十八章 組團出海(1/3)

    1995年春,德國慕尼黑。

    新落成的國際貿易中心門外彩旗招展,大幅的廣告從貿易中心的展廳樓頂一直垂到地麵,上麵印著的都是一些鼎鼎大名的國際品牌:卡特特勒、小鬆、利勃海爾、普邁、海丁斯菲爾德……。在14萬平方米的室內展廳外麵,有多達30萬平米的露天展位,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鋼鐵巨獸,長長的吊臂、碩大的挖鏟、幾人高的車輪、兩寸多厚的履帶,無處不透著濃濃的重金屬氣息。

    這是三年一度的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來自於全球30多個國家的2000餘家生產廠商雲集於此,展現自己在工程機械方麵的最新成就。而更多國家的采購商也紛紛趕來,一擲千金,其瘋狂絲毫不亞於後世互聯網上的剁手一族。

    “咱們的廣告,根本看不見啊。”

    在一台長12米、高7米的175噸電動輪自卸車旁邊,羅丘冶金機械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偉龍感慨地向身邊的馮嘯辰說道。他們此時正舉目眺望著展廳外懸掛著的那些廣告,從中辨別著屬於中國展台的那一個窄條。其實,說根本看不見也是不客觀的,那幅廣告也有二尺來寬,從樓頂垂到地麵,麵積也頗為不小了。隻是如果不認真去找,很容易被忽略。

    馮嘯辰上任尹始提出要搞大型技術裝備預研,麵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資金問題。90年代中期,國家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國家財政因為利改稅的機製轉換而處於暫時的困難之中,大批國企則由於不適應市場經濟模式而陷入了嚴重的虧損。在這種情況下,要籌措數以億計的研發資金,幾乎就是癡人說夢。

    馮嘯辰自然不是那種坐著等米下鍋的人,他提出,國內資金短缺,可以從國外想辦法,用一個調侃的說法,那就是讓國外“讚助”。

    在80年代初,他也曾經出過一個到國外找讚助的點子,那是由國家經委出麵成立了一個國家裝備工業科技基金,再通過馮華的明堡銀行,在歐洲市場上發行中國裝備工業科技債券,募集資金。晏樂琴擔任了這個基金的理事長,利用她在波恩大學任教多年形成的聲望,為這個基金的發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到目前,裝備工業科技債券已經發行了十幾期,前幾期的本息都已經按時償還,讓投資者獲得了豐厚的收益,進而也帶動了後期債券的銷售。依靠基金支持的許多科研項目都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各種專利的收獲用於支付債券本利還有很大的節餘,這些節餘部分被重新投入到基金中去,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郝亞威在當年就擔任過基金的財務負責人,對於基金的運作情況非常了解。在馮嘯辰最初說出“讚助”二字的時候,郝亞威第一個反應就是馮嘯辰打算故伎重演,再次去歐洲市場發債圈錢。但郝亞威又知道,這個想法已經是不太現實了。

    時下的歐洲資本市場,與80年代中期已經有所不同。在當年,歐洲市場上有大量的遊資,急於找到投資去向,中國裝備工業科技基金的發行,正迎合了這種需求。而到90年代中期,歐洲經濟開始陷入沼澤泥潭,各國財政赤字不斷上升,失業率高企不下,內部的資金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哪裏還有閑錢在中國進行長線投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