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五百四十二章 四台36萬千瓦機組(2/3)

    90年代是中國經濟調整增長的時期,用電需求幾乎呈指數方式上升。龐大的用電需求帶來了電廠建設的高氵朝,而其中又尤以火電建設更為迫切,因為火電廠的建設周期遠比水電站要短得多,能夠盡快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

    如此多的火電設備需求,國家是絕對不能拱手送給外國企業的,一來是因為國家沒有這麽多的外匯,二來則是不敢過度依賴國外,以免受製於人。想想看,如果一個國家電網中一半的發電設備是國外提供的,萬一人家在其中裝個木馬,在關鍵時候啟動,一半國土就得陷入黑暗,在現代化時代,這幾乎就意味著不戰而勝了。

    也正因為預見到這一點,國家在80年代可謂是不惜重金地引進技術,迫使龍山電機廠等幾家電機龍頭企業盡快地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形成獨立的製造能力。龍山電機廠能夠有底氣前來參加這次招標,正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可誰曾想,定南省製訂的招標文件上,第一個條款就把段正偉給打趴下了,這個條款寫著:沙亭電廠擬采用4台36萬千瓦機組。

    “尼瑪呀!這不分明就是不想讓我們中標嗎!”段正偉直接就把招標文件扔到定南省計委副主任汪錦勝的臉上去了。

    發電設備的功率規格是有講究的,中國生產的火電機組,最初是5萬千瓦的規格,然後逐步發展出10萬千瓦、12.5萬千瓦、20萬千瓦、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體係。正因為存在這樣一個體係,在70年代末決定引進國外技術時,也同樣選擇了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的規格,而沒有引進諸如36萬千瓦這樣規格的技術。

    設備規格的規範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夠使各企業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通用,便於技術和裝備的移植,降低設備維護成本。也正因為國內的幾家電機廠統一采用了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兩種規格,因此國內的火電廠建設一律都是按照這個規格設計,要麽是2台30萬千瓦機組,要麽是2台60萬千瓦機組,不會出現其他的規格。

    可這個“一律”,偏偏就被沙亭電廠給打破了。他們提出了4台36萬千瓦的招標要求,這分明就是存心不讓國內企業中標了。

    “段廠長,你怎麽能這樣說呢?”汪錦勝頗有些唾麵自幹的涵養,他沒有在意段正偉的冒犯,而是把招標文件塞回到段正偉的手上,慢條斯理地說道:“4台36萬千瓦機組,是我們和世行的專家進行反複討論確定下來的。現在國家也是提倡用戶負責製,我們作為用戶,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設備需求,不能因為你們生產不了36萬千瓦的機組,我們就改變自己的需求,這不成了削足適履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