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四百五十八章 廣場協議(2/3)

    廣場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要求日元、馬克對美元實施升值,從而改善美國的外貿條件,遏製日本、德國商品的競爭力。這個協議對於日、德的經濟是不利的,但他們卻無法反對,尤其是日本,作為在政治上完全依附於美國的一個附庸,隻能眼睜睜地等著別人剪自己的羊毛。

    廣場協議之前,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為50比1,在三個月時間裏,匯率便上升到了00比1。至1986年年底,更進一步上升至15比1。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導致了日本的出口商品價格上升。原來50日元的商品,在美國市場上標價是1美元,而現在則需要15美元,老百姓自然就會減少對日本商品的購買,轉而購買美國商品,從而失去美國製造業的複興。

    當然,這隻是理論上的分析。美國製造業的衰退,並不僅僅是由於日本人的競爭所導致的,美國社會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廣場協議推高了日元匯率,打擊了日本商品,但隨即來自於東南亞的商品便取代日本商品,成為美國企業的新的競爭者。再往後,傳中的“中國製造”開始發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此時正是廣場協議簽訂之後半年的時間,日元升值帶來的影響已經呈現。如厄瓜多爾化工廠的這個項目,秋間會社最早向厄瓜多爾方麵的報價是100億日元,相當於4000萬美元的樣子,而隨著日元升值,100億日元就變成了5000萬美元,憑空多出來1000萬美元,人家當然要重新考慮一下。

    類似於這樣的事情,在過去幾個月裏已經發生了好幾回了。有些客戶提出希望降價,回到原來的價位上,有些客戶則開始尋求其他的供貨方,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其他國家也能生產同類設備的。憑心而論,即便在日元升值之後,日本產品依然是比較便宜的,這得益於日本比歐洲更低的勞動力成本,但客戶的心理就這麽奇怪,人家覺得歐洲人的價格高,肯定是東西更好。過去因為你的東西便宜,大家選了你,現在你的東西漲價了,人家還不如再加點錢,買更好的東西。

    日元升值對於日本企業來,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麵就是用日元去國際市場上買東西的時候,日元更值錢了。而弊端則在於,按日元報價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顯得更貴了,會失去一部分市場。

    這其實也與新世紀的中國相似,人民幣升值之後,出國旅遊的人覺得開心了,因為人民幣比過去更值錢了。而出口型的企業就難受了,東西不好賣了,外國客商都轉向什麽越南、孟加拉之類的地方采購去了。

    “副總裁,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森重士硬著頭皮道,“因為日元升值,咱們的產品競爭力正在下降,韓國人正在搶我們的市場。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這個情況,咱們就會失去很多傳統市場,而這又會使我們的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啊。”

    “可是日元升值是大藏省那些官僚搞出來的事情,我們還能怎麽辦?”米內隆吉沒好氣地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