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四百三十九章 有人砸場子了(2/3)

    王根基沒有覺得自己錯了什麽,他一向是個大嘴巴,也不太顧忌是不是有領導在場。聽到馮嘯辰接話,他把眼一瞪,道:“怎麽就沒你什麽事了?我問你,高磊是不是你們社科院的專家,他在會場上瞎咧咧,怎麽就跟你沒關係了?”

    “高磊?”

    聽王根基起這個名字,眾人都是一愕。能夠有資格跟孟凡澤老爺子聊的,都不是沒見識的人,高磊這個名字在時下如日中,大家豈能不知道?

    高磊所以出名,就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叫作“國際大協作”的理論,得到了一部分領導同誌以及理論界的追捧,使他幾乎要躋身於國師的行列了。

    中國的改革開放,其中有一條就是全麵地學習國際先進經驗。而在國人所能看到的先進經驗中,亞洲四龍無疑是最讓人羨慕和崇拜的。韓國、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和台灣,在幾十年前經濟都不怎麽樣,和中國大陸也就是伯仲之間。可人家抓住了六七十年代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趁著中國大陸轟轟烈烈搞“繼續革命”之機,迅速地發展起來,混到了人均GDP好幾千美元的水平上,與人均才00多美元的中國相比,簡直就是上地下的區別了。

    這個年代還不時興批評什麽GDP崇拜,大家都是光明正大、心情愉快地崇拜著GDP的。不像後世大家都吃飽了飯,開始追求不丹、尼泊爾那種窮得掉渣卻據“心靈純潔”的生活。美國、歐洲、日本都是GDP高達一兩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中國覺得這些國家的模式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亞洲四龍比中國富裕的程度有限,加上起步的時間也比較近,屬於一個可追趕的目標,因此,研究亞洲四龍成為時下的熱門。

    高磊就是研究亞洲四龍成功經驗的權威,他發現,這四龍的特點都是依靠“大進大出”的出口加工業起家,然後在某幾個產品領域中做到最佳,從而占據了國際產業鏈的一個環節。這些國家都沒有完整的裝備製造業,他們的裝備幾乎全部來自於西方發達國家,他們所做的,就是利用這些裝備搞勞動密集型產業,做一些來料加工、裝配之類的事情,再把產品銷往西方,賺取加工費用。雖然這聽起來有些給人打工的感覺,但人家就是憑著這樣的產業富裕起來了,人均GDP甩出中國好幾條街,你能不服?

    基於這樣的認識,高磊提出了他的國際大協作理論,認為中國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搞“兩頭在外”,也就是設備和原料從外麵購入,產品向外麵銷售,中國自己集中力量隻做加工這一個環節。因為這個模式的核心是把中國融入國際產業鏈,所以得名叫“國際大協作理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