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四百一十三章 羅冶的困境(1/3)

    三年前,由重裝辦協調,國家從美國著名礦山機械製造商海丁斯菲爾德公司那裏引進了40輛150噸電動輪自卸車。按照合同規定,這40輛自卸車中間的0輛在美國原廠製造,另外0輛則交由羅丘冶金機械廠製造,海菲公司需要向羅冶轉讓全部的製造技術,並發放製造許可證。

    這種方式,便是80年代非常流行的“市場換技術”方式,海菲公司想要獲得中國市場,就必須拿出技術來進行交換,否則中國就會轉向海菲公司的競爭者去采購這批自卸車。如果中國是一個國家,提出這樣的要求自然是不會得到響應的,但中國卻是一個讓各家裝備巨頭都不敢輕視的大國,誰都無法想象失去中國市場的結果,因此市場換技術這種方式,便非常普遍了。

    當然,國外裝備企業答應向中國轉讓技術,還存著另外的一些想法。有些企業覺得中國技術水平低,不可能真正掌握這些高端技術,他們即便是答應轉讓技術,最終也不會受到什麽損失。還有一些企業則所圖更大,他們向中方轉讓七八成的技術,留下少數關鍵技術,用於卡中方的脖子。例如,一台設備中間少數幾個部件的製造技術,外方是不轉讓的,中方如果要自己製造這種設備,就必須從外方采購這幾個部件,而外方則可以把這幾個部件賣出一台設備的價格,賺取更大的利潤。

    類似於這樣的把戲,歐美國家的企業對東南亞、南美的一些國家也都采用過,而且屢試不爽。

    羅冶接受海菲公司轉讓的150噸電動輪自卸車製造技術,中間也涉及到一些對方不同意轉讓的關鍵技術,這是沒辦法的。不過,海菲公司並沒有因為對這些關鍵技術的壟斷而獲得好處,因為羅冶並不是菜鳥,它是曾經自主研發過10噸電動輪自卸車的,有著非常厚實的技術積累。在消化了海菲公司轉讓的那部分技術之後,羅冶組織技術攻關,突破了若幹項海菲公司封鎖的技術壁壘,實現了關鍵部件的國產化。

    如今,羅冶獨立生產的150噸自卸車,與從海菲公司原廠進口的已經相差無幾,而價格卻低了兩成左右,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采購羅冶的自卸車不需要用到寶貴的外匯,這對於外匯極度緊張的中國是非常有意義的。

    羅冶的廠領導們信心滿滿,覺得有了150噸自卸車這樣一個神器,羅冶未來0年都吃喝不愁了。可誰曾想,技術上突破了,市場卻沒有拿到。羅冶原本計劃每年在國內市場上銷售40輛以上的150噸自卸車,結果去年拿到的訂單連0輛都不到,這其中還多虧當年馮嘯辰替他們拿下了紅河渡銅礦。由於馮嘯辰折服了紅河渡礦務局的老局長鄒秉政,紅河渡銅礦成為羅冶的鐵杆用戶,去年不到0輛的訂單中,就包括了紅河渡提供的8輛。

    眼看著沒米下鍋,羅冶的廠領導慌了神,開始進行緊張的公關,派出人員前往各處礦山聯係感情,推銷自卸車。王偉龍因為曾經在經委冶金局借調過,是羅翔飛的老部下,因此被廠長指派前往京城來找重裝辦幫助協調。也正如羅翔飛的那樣,王偉龍到京城之後,除了找羅翔飛訴苦之外,還真的去社科院找過馮嘯辰,隻是因為馮嘯辰外出開會,兩個人才沒有碰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