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工

第一百九十一章 打基礎(2/3)

    比如,馮提到的新能源汽車的問題,我們的確是忽略了。根據馮的分析,我認為這個方向是有一定價值的。我們應當從現在就開始著手準備,涉及到新能源材料,比如儲氫材料、燃料電池、新型蓄電池等,都可以立一個項,進行一些預研。這樣未來等新能源汽車的前景變得明朗的時候,我們也就不至於手忙腳亂,或者落到別人後麵去了。”

    “吳處長的,也正是我的想法。”馮嘯辰接過話頭,道,“我給大家描述這樣一個前景,當然不是這些目標我們都能夠實現。但我覺得,我們應當有未雨綢繆的精神,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方向,預先地做一些準備。比如,我們可以把國家的工業力量分成幾個梯隊,第一梯隊著重解決人民生活必須的產品,第二梯隊瞄準當今世界工業水平,以趕上西方國家工業水平為目標。至於第三梯隊,那就是預先布局,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異軍突起,搶占世界工業的塔尖,使中國工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的幾十年工業史,有輝煌的成就,也有不少的遺憾。遺憾之處,就在於沒有人能夠預見到幾十年後的展,出現了一些短視的現象。有一些產業,在當年的確沒有展的能力,暫時放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能夠做一些預先的布局,哪怕隻是培養一些人才、積累一些經驗,在未來有能力展的時候也會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至於因缺乏基礎而步履維艱。

    還有人力資源方麵的問題,也是非常可惜的。8年代中期至9年代中期,因為科研人員的待遇低,許多科技人才或者出國,或者下海,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到了國企大下崗的年代,對於沒有技術的工人和優秀技工,國家采取了相同的政策,導致一些身懷絕技的優秀工人淪落到靠擺攤、扛麻袋維持生計的境地。而等到經濟形勢好轉,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急需大量技術工人的時候,這些優秀的技工早已豐華不再,難有建樹了。

    馮嘯辰此時把未來幾十年中國的經濟展脈絡向大家鋪陳出來,也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要犯這種鼠目寸光的錯誤。

    張鶴拍案道:“得好,三個梯隊的這個提法,我讚成。我覺得,咱們處也可以做一個分工,鍾處長負責第一梯隊,吳處長坐鎮中軍,帶領第二梯隊,至於我嘛,就去管第三梯隊好了。”

    “哈哈哈哈!”

    眾人一齊笑了起來,剛才吳仕燦還鍾啟帆偏於保守,張鶴過於激進,現在張鶴就是按照吳仕燦畫出來的圖譜,給眾人分了工。鍾啟帆一到晚覺得中國不行,比不上外國,那就麻煩他去管管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柴米油鹽好了,前瞻性的這種事情,就不勞他的大駕了。

    “張的話是開玩笑了。”吳仕燦打了個圓場,道,“我覺得,馮的三個梯隊這個提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就以咱們重裝辦的任務來,當前考慮的重點是為一些重要部門提供急需的裝備,質量差一點、水平低一點,都還可以接受。但國家對我們的要求,是使裝備製造水平躍上一個台階,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而在更遠的將來,我們是一定要和國外企業一爭高低的,那時候我們的目的就不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是過國際先進水平。按照馮的提法,這就是一、二、三這三個梯隊的任務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