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

第一百二十七章 製不住靈騎,能製住人就行。(1/5)

    “白將軍,蒙將軍,今真是多虧了有二位了,不然真不知道會鬧出多大亂子。”秦王在大殿上感謝著白起和蒙恬。

    “大王謬讚,這都是臣下應該做的。”白起和蒙恬一起謙虛道。

    秦王又誇獎了兩人一番,然後是白冰雨,最後才轉向佑。

    “寡人前日才剛剛賞賜於你,沒想到今日你又立了新功,這是要把寡人的寶庫搬空嗎?”

    佑連稱不敢,大家也是跟著大笑,都知道秦王是在開玩笑。如果上次見佑時秦王隻是好奇,那麽現在他就是真的開始欣賞這個少年了。

    “吧,這次你想要點什麽賞賜?”等大家笑完秦王這才認真的問道。

    佑雙手一抱拳。“今日之事隻是恰逢其會,大王實在不必在意,倒是有件事情草民覺的更加緊要。”

    原本秦王隻是想感謝一下佑,沒想到居然還問出事來了,於是好奇的問道:“何事如此緊要?”

    “請大王先贖草民妄議國事之罪。”

    聽到這話秦王立時一愣,配坐在一盤的王子嬴秧立刻指著佑怒道:“大膽,既知是國事,還敢妄議?”

    “嬴秧,你這話就不對了。都是國事了,那便是我全體大秦子民的事情。我大秦之人為我大秦獻策,這是好事,應當鼓勵才是。”之前佑每次和呂正義鬧矛盾嬴穎都是幫著呂正義,但這一次她卻第一時間站了出來維護佑。

    剛開始佑還有點感動,但轉念一想又不那麽感動了,白了嬴穎還是利益至上。呂正義是她一黨,維護呂正義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勢力,而這次幫佑話其實也是一個目的,因為佑是她的人,嬴秧卻是她的競爭者。如此鮮明的陣營對立,嬴穎果斷站到他這邊就並不顯得感人了,反倒應該這是理所當然的。

    嬴秧被訓斥了之後還要反駁,秦王卻是先開口了。

    “穎兒所言極是,國事即是我全體秦人之事,我秦人自然都可議論建議。但理法不可亂,我秦人皆可獻策,如何選擇卻需各路官員與寡人商議決斷。佑你有話大可直,對錯自由寡人決斷,即使因你之言釀成禍事,那也是寡人決斷之責,與你無幹。”

    秦王這番話絕不是場麵話,佑對這個世界的政體也算是有些了解。雖然這神洲大6十國之名很像中國古史中的朝代國家,但它們卻絕不是那些往複更替的封建王朝,更不像那些古代朝廷那般的昏庸**。這神洲十國,不敢吏治清明全無貪腐,但至少十國政體都是積極向上的,官員大多都是矜矜業業,百姓對朝廷、官員也是擁戴和敬重為主,至於農民起義,那種事情更是聞所未聞。

    這種和諧社會當然不是幻想中的烏托邦,也不是依靠禮教束縛行成的虛偽和諧,應該這種和諧完全是被逼出來的。

    中國曆史上的那些朝代,往往都是剛剛更替之後最為和諧清明,之後就一代不如一代,直至農民起義,朝代更替。究其原因,每個人都能的頭頭是道,曆史教材上甚至還有標準答案,但佑看到的卻是外在因素。

    前世的那個中國在滿清末期之前一直都是級大國,在東亞地區是近乎無敵一般的存在。雖也曾被蠻夷入侵,但仔細想想就會現,蠻夷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朝廷本身的腐朽基礎之上的,在朝廷不出問題的前提下,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和我大中華剛正麵的。

    正因為當時的中國太強了,缺乏外部壓力,於是大多數人開始安於享樂,少數有上進心的卻因為驕傲自大看不起蠻夷而把精力都放在了內鬥和撈錢上,這就導致了朝政敗壞,一代不如一代。

    反觀神洲大6,情況剛好相反。

    前世的中國覺的自己是世界中心,除了自己之外都是蠻夷,這裏的十國卻都知道還有九個和自己不想上下的國家存在,更重要的是還有中立區那邊一大幫修煉者不服管束,反而有些淩駕於各國之上的意思。

    這種切切實實的危機感就像一把冰冷的利刃架在各國王室與官員們的脖子上,迫使他們不得不認真的處理每一件公務,別因為**激起民憤鬧出農民起義,就算是國家展度慢一點都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周圍還有九個國家虎視眈眈。一旦某國生活條件下降,導致人口增長度比不上臨國,軍隊的擴充和更新度必然會下降,到時就是亡國之恨喪家之痛了。

    所以,神洲大6的十個國家,雖然具體情況略有差異,但總的來吏治都很清明。即使有貪腐之人,那也都是官吏,而且一旦被現,立刻就會被嚴查到底。不是那些封疆大吏們覺悟高,而是因為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既得利益者,一旦國家被入侵,平民百姓最多當段時間難民,他們卻是必然會被抄家滅族。因為沒有人喜歡有人和自己平分權力,征服者不介意接收一大堆平民,卻絕不會接納一群達官貴人分攤自己的權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