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壞神話

第八百章(1/4)

    神,神及為神韻。練其行,需有其神,是為韻。佛家古拳譜有雲:頭如猴行,身如龍行,步如雞行。也就是說在練習佛家拳時,頭要有靈猴般的靈敏、多變。身要有神龍般的矯捷、靈活。步要有雄雞般的輕盈和沉穩。練拳時,大,要有大江之水洶湧澎湃、一瀉千裏之磅礴。小,要有清風拂細水般的靜逸。用身法練其行,用心雲體其韻。

    力,是為力量。佛家拳在發力上也有其獨到之處,有其獨特的發力方法。這也是佛家武術在凡間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其有三大發力階段:一,通過練習樁功,外五行有機配合而發出的力量是為本力。二,在動作正確規範的前提下,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靠身體靈活多變產生的力量叫巧力。三,在圍身靠打短兵相接時,用潛意識帶動全身各個部位,將力量凝聚於一點而發出的力,叫寸力。在此境界中,力量在進攻變化時要形成一種自然之力。是為外五行與精氣神氣合為一體崩發出人體潛伏的力量。

    第一境界的外五行與精氣神力是練習佛家武術的基礎與根本。隻有通過刻苦的練習,你才能對佛家傳統武術有初步的認識,才能體會到“心為君、膽為帥、手足為兵、目為旌旗、氣為先行”之內涵。以上乃是第一境界--外五行與精氣神力。之後還有兩重境界,不知施主願意聽否?”

    張揚聽了半天,說道:“聖僧講了半天,我怎麽覺得這些與凡間習武之人的武術有些相似,不知接下來的兩重境界又是如何?”

    紅衣聖僧繼續為張揚講解起來…

    古人雲:君子修身養性,內外兼修。習練佛家傳統拳也是如此。外五行者:眼手身法步,內五行:心肝脾肺腎。外為陽,內為陰,外五行是外在的,可以直接用形體表現出來的東西。而內五行則內在的,無法用形體去表現。但它最深入、更實質的去接觸人體內在的思想和意識。因此說,它就要比外五行更高一個層次,也就更難練。

    練習內五行是充分利用大腦的意識,精氣神氣擰為一體,讓意識逐個通過內五行。其順序是:肝木生火攻心,明目發脾行肺氣,入腎水動其步。其意是說:練拳時,固肝壯膽、二目出神、呼吸自然、心動帶身、身領手腳。這就是歌雇中所說:身心一動手腳隨,要將兩拳並一腿,前手起,後手隨,兩手互換一氣摧。在練拳時要用大腦的意識去引導內五行內在的轉動,要其如長江之水,綿綿不絕。

    內五行再帶動外五行從而完成一係列的動作。完成這一係列動作的過程也是外五行的陽與內五行陰相互平衡、相互支配的過程,從而達到陰陽平衡。古拳譜有雲:起要橫,落要順,起橫落順人難近。其要求是: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練拳的起落就是法,世界萬物有法才能變。法的本身就是自然,那麽拳法中的橫為陽,順就為陰,陰陽結合才有變化,這樣就吻合了自然變化的規律。

    眼前無敵似有敵,就是說在練功時,要將身體全身心的投入到練功當中去,把自己的意識和思想高度集中。用意識把自己放入到一個四麵楚歌之境地,不允許自己出現一絲一毫的鬆懈和失誤。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是我們練習武術目的。這個目標不但是初學者的目標,又是所有習練者共同追求的目標,所有的人都在這個目標裏麵轉,讓你揣摩不透也領悟不透,這也就是佛家拳的奧妙之處和神秘之處,叫你想超越但又無超越、不能超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