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座野生動物園

第127章 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1/2)

    方野放完食盤,看到了彈幕,摸摸下巴:“有人問這個是不是乞食行為,乞食行為是說這個動物在室外展區的時候不活動,就湊到展區邊緣等著遊客給它投食,這樣的話遊客就不能看到它的自然行為了,而且投食對健康也是不利的,所以要拒絕投喂。

    見到飼養員帶著吃的過來,伸手要食物,這個其實不算是乞食行為,就相當於你媽做好了飯喊你過去吃。

    浣熊平時吃飯的時候,就是兩個爪子捧著食物,看著確實比較像乞討。

    這種行為比起其他的動物更容易激發遊客的投喂之心,看它們胖成這個球樣就知道了。

    所以我們的浣熊展區用的是玻璃幕牆隔障,盡量從物理層麵阻斷投喂的可能性。”

    疑惑解開,又有網友問道:“園長,話說這浣熊為什麽不吃東西,一直搓來搓去的?”

    “因為它們愛幹淨啊!為什麽名字叫浣熊,就是因為浣熊吃飯前習慣把食物在水裏洗一下,現在沒水就隻好幹洗了。”

    “原來是這樣嗎?”

    方野笑道:“說對了一半吧,浣熊這個名字的來由,確實像這個網友說的,因為它們真的很喜歡做‘浣洗’這個動作,在英文中浣熊叫ra,來自印第安語,是‘用手抓撓’的意思。

    不過浣熊做出洗這個動作,並不是為了清洗。

    它們最重要的感覺能力是觸覺,特別是前爪,遍布大量的觸覺接收器和神經纖維,有著很高的敏感性,能感知測量到食物的大小、重量、材質和溫度。

    爪子的最外麵由一層薄薄的角質層保護著,浸泡在水裏時,角質層變得柔軟,感知能力也會增強。它們借助這個過程選擇食物,去掉自己不需要的部分。

    所以你可能會看到浣熊洗的不一定是食物,拿著根樹枝或者石頭什麽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會在水裏清洗,其實就是借助這個動作感知物體屬性。而且浣熊是分不清幹淨的水和髒水的,經常會把食物放到渾水裏清洗,然後就越洗越髒。”

    方野接著去拿了個盆接了盆水,放在地板上,果然浣熊們發現之後,都雙手捧上一把食物,在盆邊上圍成一個圈,放進水裏麵稀裏嘩啦一頓搓洗!

    認真地反複搓洗了幾次後,才放進嘴裏吃掉。

    然後又回到食盤邊上,捧起一把食物,再跑回到水盆邊上重複清洗的動作。

    網友們看得有趣:“哈哈,這是有強迫症啊,不洗一洗不舒服!”

    “越洗越髒可還行,和小熊貓都是一樣的憨貨啊。”

    方野搖頭道:“這可就說錯了,浣熊隻是眼神不好,智商是很高的,城市化給絕大部分動物帶來的都是危機,隻有少數幾種動物從中受益,在城市裏生活的如魚得水,浣熊就是其中之一!

    它們腦袋裏能記下周圍的地圖,可以主動避開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選擇更加安全的路線,而且還有3D導航能力,除了地麵路線還能利用複雜的下水道管道線路,在城市裏穿梭自如。

    有科學家測試過,麵對鎖、門栓、按鈕等機關,浣熊可以迅速掌握打開方法,甚至麵對組合機關也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打開,時隔三年之後也會記得每種不同機關的打開方法。”

    “哇,這麽聰明又可愛,好想養一隻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